结巴的孩子在木牌旁摆了张桌子,谁来领竹条,都得登记名字和想编的物件。
“领……领了就得编完,不能半途而废。”他对着来领竹条的小学生认真说。
小学生仰着头问:“编坏了咋办?”
“坏了就拆了重编,”他从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纸团,打开是个编废的竹圈,“我这有好多‘失败品’,都是这么练出来的。”
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把这些“失败品”收集起来,拼成了个竹制的小屏风,摆在门口当装饰:“你看,失败品拼起来也好看,像幅抽象画。”
有天来了个戴草帽的老爷爷,领了根最粗的竹条,说要编个竹躺椅。
“我年轻时候也编过,后来改做木匠了,手生得很。”老爷爷边削竹条边说。
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看,时不时插句:“竹条得削成棱形,躺上去才……才不硌腰。”
老爷爷笑着拍他肩膀:“你这小师傅懂的不少啊,比我当年强。”
躺椅编到一半,老爷爷没来,结巴的孩子惦记了好几天,最后拉着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找上门。
原来老爷爷腰扭了,正趴在炕上唉声叹气。
“我给您编完吧。”他把竹条往炕上一放,就盘腿坐下来编。
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给老爷爷端了碗热汤:“您歇着,我们来就行。”
躺椅编好那天,老爷爷摸着光滑的竹面,眼眶有点红:“多少年没躺过竹编的躺椅了,比沙发舒服多了。”
入夏的蝉鸣刚起,竹满堂的竹器就堆成了小山。
年轻人设计的灯罩订单排到了下个月,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编的蝴蝶结竹篮成了幼儿园的抢手货,连老爷爷编了一半的躺椅,都有人出价想买。
结巴的孩子却把最丑的那个竹圈挂在墙上,旁边贴了张纸条:“这是第一百个失败品,比第一个强点。”
有个穿西装的人来谈合作,说要批量生产他们的竹器,给的价钱很高。
“不行,”结巴的孩子摇摇头,“一批量就糙了,得……得一个一个编,才有竹味儿。”
穿西装的人劝他:“批量生产才能让更多人用得上啊。”
“那也不行,”他指着院里的竹子,“竹子长得慢,编得太快,就……就对不起它们了。”
穿西装的人走后,年轻人笑着说:“你还挺倔,放着赚钱的机会不要。”
“赚钱有啥用,”他拿起根竹条,手指熟练地绕了个结,“编得好,人才会珍惜,才会想着学,手艺才……才丢不了。”
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在给竹条浇水,闻言回头笑:“他这是怕竹子白长了。”
秋天摘柿子的时候,竹满堂的孩子们爬到树上摘,结巴的孩子在树下铺竹编的垫子。
“扔下来吧!这垫子软和,摔不坏。”他仰着头喊。
柿子砸在竹垫上,弹了弹,滚到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脚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