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)创造机会: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
除了捕捉现有闪光点,家长还可以主动创造机会,让孩子在新的场景中展现自己的能力,从而改变对自己的认知。
比如孩子被贴“内向”标签,可多创造社交机会:邀请孩子的好朋友来家做客,让孩子负责招待;
带孩子参加社区亲子活动,鼓励孩子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互动;
让孩子在家庭聚会中分享自己的小故事。
在这些活动中,孩子会发现自己能和别人愉快相处,逐渐摆脱“内向”的标签。
比如孩子被贴“笨”的标签,可创造简单的成功机会: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,完成后及时肯定;
给孩子推荐简单的益智游戏,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,明白“我并不笨,很多事情我都能做好”。
(3)侧面肯定:让孩子无意中听到正面评价
孩子往往更相信家长在背后对自己的评价。
家长可以在孩子能听到的范围内,向家人、朋友或老师讲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,让孩子无意中听到,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。
比如和家人聊天时说“孩子最近进步特别大,以前不敢举手发言,现在经常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”;
和老师沟通时说“我发现孩子越来越勇敢了,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主动请教”;
和朋友聊天时说“孩子做事很有耐心,拼拼图能坐一下午,特别专注”。
这种侧面的正面评价,比直接对孩子说更有说服力,能让孩子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,摆脱负面标签的束缚。
(4)以身作则:示范如何面对不足
家长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。
如果家长在面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败时,能表现出积极改进、勇于尝试的态度,孩子也会受到感染,学会用同样的态度看待自己的问题。
比如家长工作中犯了错误,不用抱怨“我太笨了”,而是可以和孩子说“妈妈工作中出现了一个失误,虽然有点遗憾,但我会总结经验,下次做得更好”;
家长尝试新事物失败了,可说“这件事虽然没成功,但我学到了新的方法,下次再试试”。
家长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“每个人都有不足,重要的是愿意改进、勇于尝试”,孩子会受到鼓舞,不再被负面标签定义,而是主动寻求进步。
(5)铭记高光时刻:用过往成功激励当下
孩子过去的经历中,一定有过展现优秀特质的高光时刻。
家长要铭记这些时刻,在孩子被负面标签困扰时,适时提及,用过往的成功激励当下的孩子。
比如孩子因为“不敢上台”而退缩时,可说“妈妈记得你去年在幼儿园表演节目时,虽然有点紧张,但还是完整地唱完了歌,当时你特别勇敢”;
孩子因为“马虎”出错而沮丧时,可说“上次你做手工时,把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到位,还主动检查了好几遍,那时候你特别细心”。
用孩子自己的成功经历作为例证,能让他们更有说服力地相信“我有能力做到更好”,从而鼓起勇气挑战自我,摆脱标签束缚。
(6)正向引导:孩子故态复萌时的正确回应
当孩子偶尔表现出负面标签对应的行为时,家长不用指责“你果然还是这么胆小\/马虎”,而是要表达感受和期望,引导孩子改进。
比如孩子再次退缩时,可说“我不喜欢你这样退缩,妈妈相信你有勇气尝试一下”;
孩子再次马虎出错时,可说“看到你因为马虎出错,我有点担心,相信你下次会更认真地检查”。
这种回应没有强化负面标签,而是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,能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的行为,主动改进,而不是破罐破摔。
沟通是一段旅程,而非终点,请将爱转化为每日的实践
亲子沟通从来不是一门需要完美掌握的学问,而是一段需要耐心陪伴、共同成长的旅程。
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,怎么听孩子才肯说》带给我们的,不是一套死板的规则,而是一套充满爱与尊重的沟通思维,让家长学会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表达爱,用孩子需要的方式传递理解。
全书的六大沟通支柱:全心倾听、赢得合作、超越惩罚、培养自立、有效赞赏、摆脱负面标签,相互关联、层层递进,共同构建起尊重、信任、合作的亲子关系。
全心倾听是基础,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;
赢得合作是方法,让亲子从对抗走向并肩;
超越惩罚是智慧,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;
培养自立是目标,让孩子拥有内在力量;
有效赞赏是动力,让孩子建立扎实自信;
摆脱标签是解放,让孩子突破限制、自由生长。
这些技巧的学习,不需要家长成为“完美父母”。
我们都会有情绪失控、说错话、做错事的时候,重要的是秉持“错误是学习机会”的心态,勇于向孩子道歉,主动修复关系。
当我们不小心对孩子发了脾气,真诚地说一句“刚才妈妈不该凶你,对不起”;
当我们误解了孩子,坦诚地承认“是妈妈没弄清楚情况,错怪你了”,这种真诚的修复,比完美的沟通更能拉近亲子距离。
学习这些沟通方法,就像学习一门新语言,初期难免生涩、笨拙,甚至会忘记运用。
但请您相信,每一次真诚的尝试,每一次有意识的改变,都在为亲子关系的“情感账户”存款。
不必急于求成,不必因为一次没做好而自责,只要方向正确,慢慢来,就会看到改变。
亲子沟通的核心,从来不是“说什么”,而是“如何说”;
从来不是“如何控制孩子”,而是“如何尊重孩子”。
当我们放下家长的权威,用平等的姿态倾听孩子的心声;
当我们收起指责的话语,用温和的方式表达期望;
当我们摆脱功利的心态,用包容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,就会发现,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懂事、更愿意合作。
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将这本书的智慧,转化为每日的实践,在与孩子的相处中,少一些争执,多一些理解;
少一些焦虑,多一些从容;
少一些控制,多一些赋能。
愿我们都能在沟通的旅程中,与孩子相互滋养、共同成长。
让亲子关系在爱与尊重中愈发亲密,让孩子在理解与支持中,成长为自信、勇敢、有担当的人。
而我们自己,也能在这个过程中,成为更好的家长,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