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 > 第94章 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,怎么听孩子才肯说》—激发内在动力

第94章 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,怎么听孩子才肯说》—激发内在动力(1 / 2)

有效的赞赏:如何夸到孩子心坎里,激发内在动力

“你真棒!”

“你真聪明!”

这类随口而出的赞赏,是很多家长的习惯,但其实这类评价式赞赏,不仅无法真正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,反而可能带来潜在危害。

真正有效的赞赏,是能让孩子建立扎实自我认知的描述性赞赏。

1.赞赏的陷阱:评价式赞赏的潜在危害

评价式赞赏聚焦于对孩子的人格、能力下判断,看似积极,实则存在诸多问题:

首先,让孩子依附外部评价。

如果孩子总被夸“聪明”,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在于“聪明”,一旦遇到做不好的事情,就会怀疑自己“不聪明”,产生自卑心理,甚至为了维持“聪明”的标签而回避挑战。

其次,加剧对失败的恐惧。

为了不打破“真棒”“真聪明”的正面评价,孩子会不敢尝试有难度的事情,害怕失败让自己的“标签”失效,逐渐变得畏缩不前。

再次,导致功利化行为。

孩子会为了得到赞赏而做事,而非出于自身兴趣。

比如原本喜欢画画的孩子,若每次画画都被夸“真乖”,可能会觉得画画是为了获得“乖”的评价,而非享受过程,一旦没有赞赏,就会失去兴趣。

最后,评价过于笼统。

“你真棒”没有明确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,无法给孩子具体的反馈,也不能帮助孩子清晰认识自己的优点,赞赏的效果大打折扣。

2.描述性赞赏:三步夸到孩子心坎里

描述性赞赏不评价孩子的人格或能力,而是具体描述孩子的行为、努力和成果,让孩子自己得出“我做得不错”的结论,从而建立内在的自我肯定。

这种赞赏分为三个核心步骤:

(1)描述你所看到的事实

这是赞赏的基础,要具体、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或成果,不添加主观评判。

比如孩子收拾了书桌,不说“你真棒”,而是说“我看到你把彩笔分类放回了笔盒,书本摆放整齐,书桌变得很干净”;

孩子帮助了同学,不说“你真善良”,而是说“我看到你主动帮同学捡起了掉落的文具,还耐心帮他讲解了不会的题目”。

描述事实时要包含具体细节,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得到了认可,明白努力的方向。

(2)表达你的真实感受

在描述事实后,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,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积极影响。

比如孩子收拾好书桌后,可说“走进整洁的房间,我感觉特别舒服、清爽”;

孩子帮助同学后,可说“看到你主动帮助别人,妈妈觉得特别欣慰、骄傲”。

真实的感受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有价值的,增强成就感,同时也能拉近亲子距离,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情实感。

(3)提炼行为背后的品质

将孩子的行为总结为一个积极的品质词汇,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,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体现了什么优秀特质。

比如孩子收拾书桌后,可说“你这叫做‘有条理’”;

孩子帮助同学后,可说“你这叫做‘乐于助人’”;

孩子坚持完成一件难事,可说“你这叫做‘坚持不懈’”。

提炼品质词汇能让孩子快速抓住自己的优点,并且容易记住和模仿,逐渐将这些优秀品质内化为自身的特质,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。

描述性赞赏的核心,是让孩子从“被别人夸好”变成“自己知道自己好”,这种内在的自我肯定,比任何外部评价都更能激发持续的动力。

孩子会明白,自己的价值不在于家长的一句“真棒”,而在于自身的努力、坚持和良好行为,从而更愿意主动保持优点,不断进步。

让孩子焕然一新:帮助他摆脱负面标签的束缚

“你怎么这么胆小?”

“你就是个马虎蛋!”

“你太内向了!”

家长不经意间的一句评价,可能会变成贴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。

这些标签看似是客观描述,实则像无形的枷锁,限制孩子的成长,让他们不自觉地按照标签塑造自己。

1.负面标签的危害:自我实现的消极预言

心理学中的“自我实现预言”效应,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:

如果孩子长期被赋予某种负面标签,他们会逐渐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,并且按照标签的描述去行动,最终让预言成真。

家长是孩子最信任的人,家长的评价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。

被贴上“胆小”标签的孩子,会认为自己天生胆小,遇到挑战时会主动退缩,不敢尝试;

被贴上“马虎”标签的孩子,会接受自己“马虎”的设定,做事不再认真检查,出错越来越多;

被贴上“内向”标签的孩子,会觉得自己不擅长社交,刻意回避与人交往,变得更加孤僻。

负面标签不仅会限制孩子的潜能,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导致孩子变得自卑、敏感、叛逆。

有些孩子为了反抗标签,会故意做出相反的极端行为,比如被说“内向”的孩子故意在课堂上捣乱,反而影响成长。

2.六大技巧:帮孩子摆脱标签束缚

要让孩子摆脱负面标签的束缚,家长需要改变语言和行为习惯,用积极的方式看待孩子,帮助他们建立全新的自我认知。

(1)捕捉闪光点: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

每个孩子都有多面性,即使被贴上负面标签,也会有表现出相反特质的时刻。

家长要善于捕捉这些闪光点,及时肯定,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另一面。

比如被说“胆小”的孩子,某天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,要及时肯定“你今天主动和阿姨打招呼,特别勇敢”;

被说“马虎”的孩子,某次认真检查作业并改正错误,要表扬“你这次写作业很细心,主动发现并改正了错误,做得很好”。

这些具体的肯定,能让孩子明白“我不是天生胆小\/马虎,我也可以勇敢\/细心”,逐渐打破负面标签的限制,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