\"必须保证指挥链的完整性!”来自总装某所的陈工程师情绪激动地拍着桌子,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。
“分布式架构在理论上确实很美好,但在实战中,它会导致责任不清、命令混乱!”
陈工程师的话语引起了一阵骚动,人们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
然而,叶修却始终保持着冷静,他静静地看着陈工程师,等他说完后,才缓缓开口道:“现代战场环境瞬息万变,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指挥方式。”
叶修的声音虽然不大,但却透露出一种坚定。
“我们必须考虑到指挥节点被摧毁后的冗余能力。
如果我们的指挥系统过于集中,一旦某个关键节点受到攻击,整个指挥链就会瘫痪。而分布式架构则可以提供更好的冗余性,即使部分节点受损,系统仍然能够正常运行。”
说到这里,叶修转头看向坐在一旁的林小满,微笑着说:“林小满,说说你的方案吧。”
被点到名的林小满站起身,走到白板前。露出的手臂上有一道新鲜的刮伤——显然是白天研究坦克设备时留下的。
\"我们可以采用混合架构。\"他的声音比平时低沉,却透着不容置疑的自信,\"平时保持层级指挥结构,一旦检测到上级节点失效,自动切换为网状模式。
这里,\"他用马克笔画了个圆圈,\"需要设计一个轻量级的共识算法,确保不会出现命令冲突......\"
叶修注意到几位工程师交换着惊讶的眼神。林小满描述的正是他们私下讨论过但尚未找到解决方案的思路。
在会议接近尾声之际,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后,终于达成了初步共识。这个共识的核心内容包括:
一方面要保留原有的核心指挥架构,以确保整体指挥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;
另一方面,需要增强分布式通信能力,使各个作战单元之间能够更快速、更可靠地传递信息。
此外,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应对复杂电子战环境的能力,还决定对部分终端设备进行精简,将计算任务集中到经过特殊加固的主机上。
这样一来,不仅可以减少设备的复杂性和故障风险,还能增强系统的整体性能。
然而,最为关键的一点是,要让整个系统具备“降级运行”的能力。
也就是说,即使在最恶劣的电子战环境下,当部分功能受到严重干扰甚至完全失效时,坦克兵仍然能够依靠最基本的通信和火控功能继续战斗,不至于完全失去作战能力。
最后,叶修在总结发言中着重强调:
“技术必须服从战术。”他指出,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去建造一台超级计算机,而是要为战场上的战士们提供实实在在的优势,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,取得胜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