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挥控制链(c2)与杀伤链(Kill)脱节严重,信息流转速度远低于部队机动和火力打击速度。
1.主要依赖人工报告和纸质传递,自动化、网络化程度极低。态势感知碎片化,更新慢,无法形成统一的战场视图。
2.火力召唤(尤其跨兵种)审批流程过长,未充分下放权限,无法适应快节奏、突发性强的现代战场。
3.各军兵种信息系统互不联通,‘烟囱’林立,信息共享困难,协同效率低下。步炮协同、空地协同反应迟缓。
4.缺乏高效的数据链系统、自动化指挥平台(c4ISR)和战场管理系统(bS),无法支撑‘发现即摧毁’的作战需求。
5.部分指挥员仍习惯于大兵团、计划式作战思维,对信息化战争带来的‘以快吃慢’、‘网络中心战’认识不足,主动寻求体系融合和流程优化的动力不强。”
他停下笔,眼前浮现出营长焦急的面孔,坦克连冒起的橙色烟雾,以及那姗姗来迟的战机和炮火。这些问题,在后世的军改中才被系统性地、大刀阔斧地解决。
但现在,它们正严重制约着这支规模庞大但体系尚显“笨重”的军队发挥其应有的战斗力,尤其是在面对拥有体系优势的强敌介入时。
叶修深吸一口气,在报告的末尾,郑重地写下结论与建议的核心:
“当前部队‘硬件’(机械化装备)已初步到位,但‘软件’(指挥信息系统)和‘操作系统’(作战理念、流程)严重滞后。必须加速推进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体化、网络化、扁平化建设!”
1.探索建立战术级(师\/团)联合信息处理节点,尝试融合来自不同军兵种、不同传感器的信息,形成初步的通用战场态势图。
2.简化火力召唤流程,特别是对预设地域或低威胁目标的打击权限,应大胆下放至营、团一级。建立快速反应火力通道。
3.在演习中强制加入更多突发、复杂、需要快速跨兵种协同的想定,倒逼指挥体系改革和流程优化。
4.加快试用并推广已研发的初级指挥自动化系统和数据链设备,哪怕功能有限,也要先用起来,培养习惯,暴露问题。
5.“必须实现‘传感器’到‘射手’的直接、快速链接!缩短‘oodA循环’!”
他将这份沉甸甸的观察报告仔细封入加密文件袋。窗外,演习区域的探照灯光柱刺破夜空,远处传来隐隐的炮火轰鸣。
钢铁洪流仍在奔腾,但叶修知道,真正决定未来胜负的,将是那看不见的信息洪流和跨越时空的“火力”投送能力。
这份报告,或许就是敲响旧体系警钟的第一块石头。他必须让王力少将,让更高层,清晰地看到这隐藏在庞大身躯下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鹰酱的航母越来越近了,改革,必须争分夺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