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修全程目睹了这一切。他看到了基层官兵的英勇和训练有素,但也清晰地看到了整个指挥体系的“肠梗阻”。
信息从“传感器”(前沿侦察兵)到“射手”(防空导弹、战机)的路径太长,节点太多,每一个环节的延迟都在累积,最终导致了火力的严重滞后。
这还是在演习中,对手是已知的、规则受限的。若在真实战场,面对拥有信息优势和精确打击能力的强敌,后果不堪设想。
叶修又走访了几个不同层级的指挥所,包括一个炮兵群指挥所和一个前沿防空导弹营指挥所。他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:
1.各兵种、各部队之间的信息共享严重依赖上级指挥所的汇总和分发。
炮兵看不到前沿步兵实时标注的目标,防空部队看不到空军雷达的完整空情,更无法直接获取来自电子侦察部队的电磁信号情报。
信息如同在各自孤立的“烟囱”里流动,无法形成融合的战场态势图。
2.高度依赖语音通信(电话、电台)和纸质文书。坐标传递容易出错,态势更新严重滞后。
有限的几台计算机主要用于文档处理和简单的数据库查询,无法实现实时的数据链共享和自动化指挥。
一个目标的坐标,从发现到传递到火力单元,可能需要经过几级手工作业,效率和精度都难以保证。
3.火力申请,特别是需要跨兵种协调的火力(如空中支援、远程火箭炮),审批层级过高。
很多本可由营、团一级根据预案和授权直接召唤的火力,因担心“越权”或“误击”,仍需层层上报至师甚至军一级批准,严重影响了快速反应能力。
在一次与d师551团参谋长的私下交流中,这位参加过南疆战火洗礼的老兵也感慨道:“叶同志,不瞒你说,我们现在的装备比当年好太多了,坦克、大炮、导弹,数量质量都上来了。但这打仗的‘脑子’,感觉还是老一套。
上面要数据,装备,心里急啊!听说鹰酱那边,一个前线连长都能直接召唤飞机大炮?”
叶修默然。他知道这位参谋长的话切中了要害。
机械化兵团的躯壳下,运行的还是适应大规模地面作战、以计划指挥为主的“旧神经系统”。
海湾战争展现的信息化战争形态,在这里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和零星的尝试(如个别单位开始试用简易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终端),远未深入到作战体系的骨髓。
深夜,在临时借住的野战营房内,叶修借着昏暗的灯光,在保密本上奋笔疾书。
他将白天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、每一个案例、每一个访谈都记录下来,并进行着深刻的剖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