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考察(2 / 2)

叶修查看演练记录时发现,类似的通信中断在过去半年的演练中已发生7次,最长一次持续达8分钟——在实战中,这足以改变战局走向。

火力投送方面,海军的导弹与舰炮在射程和精度上进步显着,但与其他军种的协同仍存障碍。

某登陆演习中,陆军突击队需要舰炮火力压制滩头碉堡,却因双方坐标系统不兼容、目标识别代码不统一,导致舰炮射击偏差近200米,险些误伤友军。

“我们的火控系统能精准命中百公里外的靶船,却常常搞不清百米内友军的具体位置。”一位舰长苦笑着说。

最后一站是空军基地。战机升空时的轰鸣震彻云霄,展现着空中力量的锋芒。但叶修在调研中发现,空军同样面临协同与反应的难题。

在一次空地联合演练中,地面部队呼唤空中支援时,因加密频段切换延迟,战机接收目标信息时已错过最佳攻击窗口。

更棘手的是军种间的指挥链路隔阂:

当陆军请求近距离空中支援时,需先报集团军,再转战区联指,最后协调空军指挥所——这套流程在演练中平均耗时35分钟,远高于实战需求的“黄金15分钟”。

跟随A师113团装甲营行动时,一场模拟演练让问题暴露得淋漓尽致。

营指挥车刚在小高地开设完毕,前沿侦察分队就传来急促报告:“‘敌’武装直升机群!方位330,距离15公里,高度1800米,判定为‘阿帕奇’机型,正向左翼坦克连突击!”

营长脸色骤变,当即下令:“全营拉响防空警报!自行高炮连前出拦截!反坦克导弹组占领阵地!立刻上报团指,请求防空火力支援和空中掩护!”

营部参谋抓起加密电话,对着话筒嘶吼:“鹰巢!鹰巢!我是猎犬1号!遭遇‘敌’武装直升机群突袭!方位330,距离15公里,高度1800米,型号‘阿帕奇’,数量4-6架!请求防空火力覆盖及空中支援!重复……”

电话那头,团指需要核实信息、判定威胁等级、核查防空部队位置;

随后报给师指,师指再协调防空导弹营、联系空军指挥所调派战机——叶修盯着手表,秒针滴答作响。

前沿已传来模拟交火声:坦克连被迫高速规避,阵型被冲散;自行高炮猛烈射击,却挡不住模拟的“地狱火”导弹,数辆坦克冒起代表战损的橙色烟雾。

营长在指挥车里焦躁踱步,每隔两分钟就问一次:“支援呢?我们的支援在哪儿?”

直到“遇袭”报告发出25分钟后,天空才传来战机轰鸣——一个中队的模拟机高速掠过,开始搜索早已“脱离”的直升机群;

“妈的!黄花菜都凉了!”营长一拳砸在车壁上,指节泛白。指挥车里一片死寂,参谋们低着头,没人说话。

叶修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联合作战的反应速度与协同效率,已成为最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。”

调研途中,叶修的笔记本越记越厚。

从陆军的火力申请流程,到海军的通信抗干扰,再到空军的协同响应,一个个具体问题背后,指向的是更深层的体系性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