且观大唐开国以来的兵权变化,便可知唐公私兵、金吾卫、禁军.......再到后来重拳出击的各路行军总管、节度使们之间的变化。
大唐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华夏一隅,战略目光放眼了广阔的中亚乃至西亚和极西,而天子却在长安。
来返路远而军情急迫,自古以来便有“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”的道理存在,故而将帅们的自决权也就越来越大,本意也是为了他们能够便宜行事。
盛唐时期被后人誉为巨唐,其中便有那版图疆域之巨,如此巨唐怎么守呢?
学前隋的分封诸侯王和各路节度使?
哈!
那和前汉七国之乱,西晋八王之乱,隋末诸侯并起又有何差距?
这时候,大唐仿佛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:唐之越盛强,则领土越巨,领土越巨,则将帅越远,将帅越远,则自决权越大,自决权越大,则......
藩镇边将之类的节使自然就会坐大,内里无乱而中央糜烂,自然而然就又发展成了强枝弱干的情况。
所以,后世才会说:没有安禄山,也会有张禄山、王禄山云云。
盛唐,也许只需要有一个别有用心的节度使,就可以掀起九州烽火!
“张九龄说的极好!”李世民不吝赞叹。
收起了思绪后,二凤尚年轻的心里燃起了重重火焰,仿佛当年挑战隋末七十二路反王的好胜心又被挑起了一般。
谁说治天下不如打天下有趣了?
“朕这个老祖宗,也不能光想着看天幕上后世的总结经验来完善贞观的治国之道。”
“身为尔祖,自当为伞,为尔撑起遮风挡雨的万里晴空!”
“这万全之法,朕和贞观众爱卿,也该出力才是!”
......
「2004年,带英考古界论坛峰会召开,当时有人提出一个这样的论题:
带英博物馆里收藏的华夏文物该不该归还给华夏?」
「话题一经抛出,会场顿时鸦雀无声。
过了一会儿,一位华裔女士回应:
带英或许应该将部分抢来的文物归还华夏。
大家都是文明国家,不要搞得双方太难看,不文明。
随后,一名英国绅士起身,大声反对说“我不同意”,理由是:
它们既是中国的文物,也是我们的文物,我们有理由保存它。
这名绅士的观点是这样的:
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,这东西最大的价值就是记录了当时的历史,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。所以当年我们抢夺了华夏的文物的那一瞬间,这些文物就与带英产生了奇妙的联系。因此,文物不止是华夏的历史见证,也是见证了带英的辉煌来时路。
带英博物馆里的华夏文物,它们既是华夏的文物,同时也是我们的文物,我们有理由保存它们!」
「嗯......这段话充满了世人对带英的普遍看法:不要脸到家了!
如果说不要脸也有境界可论的话,带英绝对是成圣级别了。
虽然这名绅士前半段话说得很有道理,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,是历史赋予了文物本没有的价值。
但后半段话......」
“?”
嬴政脑海里想了一遍这个带英是什么国家后,陡然怒道:“这般强词夺理的强盗理论,也配称文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