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可诚沉吟片刻,说道:“司令员,我们确实需要加强正规作战,特别是步炮协同和攻坚能力的训练。希望军区能多安排一些这方面的集训和交流。另外,部队装备,尤其是重火力,确实需要加强。”
张百川肯定地说:“这是必然的,训练和交流,陈参谋长和抗大分校已经在抓紧安排。装备方面,会逐步补充。你们要有信心,也要有耐心。”
与黄可诚的谈话持续了较长时间。随后,张百川又分别与几位华中来的师、旅级干部谈了话,问题涉及部队构成、干部思想、后勤保障、与地方党组织的关系等方方面面。他问得很细,听得更仔细,很少直接下结论,更多的是引导对方说出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。
傍晚,最后一位谈话的干部离开后,张百川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,对走进来的张运逸、谢福治、陈榘、肖桦四人说道:“都坐吧,听听我这半天‘闲聊’的收获。”
几人落座。张百川翻看着记得密密麻麻的本子,总结道:“总的来说,华中过来的部队,士气高昂,求战心切,这是好事。基层战士和连排干部吃苦耐劳,战斗经验丰富,尤其擅长游击、破袭和小部队作战。这是他们的优势,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。”
他话锋一转:“但也存在几个普遍问题,
第一,装备差距带来的焦虑感。看到山东部队装备好,有些干部战士急于求成,训练中存在盲目加大强度的情况,需要引导。
第二,对大兵团作战的组织、指挥、协同比较陌生,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。
第三,部分干部对完全融入华东军区,思想上可能还有些顾虑或者不适应,担心被‘吞并’,失去原有的特点和独立性。第四,技术兵种人才极度缺乏。”
谢福治接过话头:“司令员分析得对。政治部这边也收到一些类似反映。看来,思想上的融合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,要反复强调华东军区是一盘棋,消除门户之见。”
陈榘说道:“训练方面,我已经要求各纵队制定详细的适应性训练计划,必须科学组训,杜绝蛮干。抗大分校下一期的课程,也会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内容。”
肖桦补充:“干部交流也要加快。可以让华中的干部到山东的主力纵队挂职见习,反之亦然。在实践中学习,效果最好。”
张运逸参谋长沉吟道:“装备补充需要时间,但可以优先给华中部队调配一些基础的步兵武器和弹药,稳定军心。技术人才的培养要作为长期任务来抓。”
张百川听着几位搭档的发言,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。“好,就按我们商量的办。这些问题,都是成长中的烦恼,不可避免,但必须重视,及时解决。”
他合上笔记本:“通过这些谈话,我更加确信,成立华东军区是完全正确的。我们这两支英雄部队,优势互补,潜力巨大。现在,我们需要的是时间,是耐心,是把这些潜在的战斗力彻底激发出来,熔铸成一体的过程。”
他站起身,望着外面渐暗的天色:“冈村宁次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,老蒋那边也盯着我们。我们必须抢在前面,先把内部理顺,把拳头攥紧。”
这时,一名机要参谋快步走了进来,将一份电报递给张运逸。张运逸迅速浏览一遍,眉头微微皱起,随即递给张百川:“司令员,敌工部刚破译的电报,南京和徐州方向的日军,近期联络频繁,似乎在策划一次针对性的行动,目标……可能与我们向皖东北、苏北的发展方向有关。”
张百川接过电报,仔细看着:“看来,有人不想让我们安稳地练兵啊。”他轻轻弹了弹电报纸,“也好,是骡子是马,总得拉出去溜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