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番推心置腹又斩钉截铁的话,深深震撼了在场众人。皇帝的决心,已如磐石般不可动摇。
三、铁腕推行:圣旨下的秩序重塑
翌日,一道措辞强硬、逻辑清晰的圣旨颁布天下,正式宣布成立“帝国科学院”。
圣旨中,江辰以不容置疑的口吻,阐明了科学院的崇高地位与使命:“……夫格物致知,乃穷究天人之理,强国富民之本。今设帝国科学院,总揽天下格物之学,为帝国最高学术枢府,与内阁、军部并列,直隶于朕!”
他明确自任院长,并任命林翰墨为常务副院长,主持日常事务。同时,以铁腕手段,将格物院、钦天监(剥离祭祀职能,保留科研部分)、军械局研发司、各大学堂顶尖格物学者、乃至民间确有实学的大家,全部整合纳入科学院下属各“学部”(如数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工矿、农学等)。
对于反对声音最强烈的翰林院部分官员,圣旨中更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……翰林院乃文章之府,当致力于阐发经义,润色鸿业。至于格物实学,自有科学院专司其职,各安其分,共襄盛举。”这既是划定界限,也是警告。
圣旨一下,帝国机器高效运转起来。尽管徐桐等人称病不朝,以示抗议,但也无法阻挡大势。一座位于北京西苑、规模宏大的科学院建筑群开始加紧施工。来自各地的学者,怀着激动、忐忑、或是被强行征召的复杂心情,向京城汇聚。
四、成立大典:新纪元的知识加冕礼
三个月后,帝国科学院成立大典在西苑新落成的宏伟主楼前举行。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、充满象征意义的仪式。
没有传统的祭祀天地鬼神,也没有繁琐的儒家古礼。广场上,矗立着孔子、墨子、张衡、祖冲之等古代先贤的石像,以示对传统的尊重与接续。但更引人注目的,是广场中央矗立的一个巨大的地球仪,以及两旁陈列的蒸汽机模型、最新型望远镜、精密钟表等实物。
江辰身着特制的、融合了龙纹与齿轮元素的院长礼服,而非龙袍,出席了典礼。他没有乘坐銮驾,而是与林翰墨等科学家一同步行入场。这一细节,被敏感的观察者迅速捕捉。
在致辞中,江辰再次强调:“今日,朕以此院长身份立于此处,是要昭告天下,知识即是力量,真理高于虚言!科学院之门,不问出身,只问真才实学!凡能格物致知,有益于国计民生者,皆为此间座上宾,帝国之瑰宝!”
随后,他亲自为第一批当选的“院士”颁发金质勋章。当那些曾经被视为“匠人”、“术士”的学者,从皇帝手中接过象征最高学术荣誉的勋章时,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。他们知道,一个属于知识的时代,真正到来了。
五、余波与展望:权杖的重量
帝国科学院的成立,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,其涟漪效应持续扩散。它极大地提振了科研人员的地位和士气,优化了资源配置,为未来的科技大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。
然而,权杖在手,重量自知。江辰深知,自任院长,意味着他将科学院的成败与自己的威望彻底绑定。未来的每一项重大科研决策,每一次资源分配,乃至科学院内部可能出现的派系斗争、学术腐败,都将直接考验他的智慧与权威。
朝堂之上,徐桐等人的势力虽暂时受挫,但并未消亡,他们仍在冷眼旁观,等待着科学院出错的那一天。而如何平衡科学院与内阁、军部等传统权力部门的关系,如何将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国力,更是漫长而复杂的挑战。
成立大典结束后,江辰站在科学院主楼的顶层露台,俯瞰着这座初具规模的学术之城。身后,是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和激烈讨论的学者;前方,是沉睡中的古老京城和更广阔的世界。
他握紧了手中的“知识权杖”,感受到的不仅是荣耀,更是沉甸甸的责任。这条用科学理性照亮帝国前途的道路,注定崎岖而孤独,但他别无选择,只能坚定地走下去。科学的星星之火,已被他亲手聚拢,能否成燎原之势,改变华夏乃至世界的命运,一切才刚刚开始。而第一个需要攻克的堡垒,或许就藏在科学院那堆积如山的图纸和实验数据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