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信号之殇:跨越千里的微弱脉搏
电缆工坊的地下试验室内,电报专家徐光启正在进行最令人沮丧的信号测试。长长的地下室模拟着电缆的不同长度,他需要在这里验证信号传输的极限。
“五百里,信号清晰。”助手报告。
“一千里,信号衰减三成,尚可辨识。”
“一千五百里……”助手顿了顿,“需要重复发送才能辨认。”
“两千里,”徐光启亲自戴上耳机,眉头紧锁,“杂音已经大过信号本身。”
他摘下耳机,在实验记录上重重画下一个叉。没有中继放大的信号,就像试图用whisper穿透狂风暴雨,根本不可能实现跨越三千里的有效通信。
更棘手的是地磁干扰问题。在陆地电报中已经发现,太阳黑子活动会导致信号异常。在浩瀚的海洋中,这种干扰会被放大到什么程度?没有人知道。
“我们甚至不清楚深海的水温变化会对电缆电阻产生什么影响。”徐光启指着温度实验箱,“温差每变化十度,电阻变化就会导致信号失真。从热带的巨港到温带的泉州,海底温度可能相差二十度以上。”
最讽刺的是,当他们好不容易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,往往会衍生出更多新问题。比如为了增强信号,尝试提高电压,结果导致绝缘层被击穿;为了减轻电缆重量改用更细的导线,却又导致信号衰减加剧。
---
四、现实的重压:朝堂内外的质疑声浪
当这些技术困境的奏报送达京师时,原本就反对此事的保守派大臣们终于找到了发难的理由。
户部尚书在朝会上直接摊开账本:“陛下,龙脉工程至今已耗银一百八十万两,相当于北洋水师一年的军费。若继续投入,今年河工赈灾的款项都将无着落。”
工部老臣则从技术角度质疑:“臣查阅泰西各国文献,英吉利铺设英法海峡电缆,短短三十余里,失败三次才成功。我朝欲一举完成三千里铺设,实属不智。”
甚至连一向支持新政的军机大臣也委婉建议:“或许可先尝试福建至台湾的线路,积累经验后再图长远。”
养心殿内,江辰独自面对巨大的帝国舆图。他的手指从泉州划向巨港,中间那片蔚蓝的海洋,此刻仿佛变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。
他知道大臣们说得有理。作为一个穿越者,他太清楚海底电缆的技术复杂性——这需要材料科学、海洋工程、电气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突破,绝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但放弃吗?想到巨港那些因为信息滞后而白白牺牲的将士,想到南洋局势的瞬息万变,他又不甘心。
“传旨,”皇帝最终开口,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,“龙脉工程转为长期研究,经费削减三成。着令泉州工坊继续技术攻关,首要解决绝缘材料和信号中继两大难题。”
当这道旨意传出时,泉州电缆工坊内,鲁宏默默收起桌上的设计图。窗外,海浪依旧不知疲倦地拍打着礁石,仿佛在嘲笑着人类征服深海的野心。
深海依然在那里,沉默而深邃。帝国的神经网络之梦,暂时被现实的重压搁浅。但所有人都知道,这绝不是终点——技术的种子已经播下,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。只是那一天,需要更多的智慧、更多的耐心,或许还需要一些运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