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检察职能雏形。初步设立“监察御史”介入重大刑事案件提起公诉的职能,改变以往完全由苦主自诉或官府纠问的模式,向国家公诉制度过渡。
五、律法编纂与解释。最高法院拥有对律法的最终解释权,并负责整理、编纂判例,逐步统一全国的法律适用尺度,避免同案不同判。
这一系列构想,无异于一场司法领域的惊天革命。它直接剥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司法权,触动了无数官僚的切身利益,也挑战了千年来的“父母官”传统。
朝堂之上,反对之声如潮水般涌来。
“陛下!州县官临民治事,司法乃其应有之义,骤然分离,恐致地方政务瘫痪啊!”
“律例艰深,专职法官岂是旦夕可成?若所用非人,恐更添混乱!”
“司法独立于行政,古未之有!长此以往,君权何以体现?政令如何畅通?”
面对汹涌的反对声浪,江辰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。他深知,司法改革比警察制度改革更为敏感和艰难,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权力分配。
“政务瘫痪?”江辰盯着那位出声的户部侍郎,“是因为少了贪墨讼银的机会,才会瘫痪吗?”
“法官难成?”他又看向礼部尚书,“难道让那些只知八股、不通世情的进士去断案,就比专业法官更可靠?”
“至于君权……”江辰的声音陡然提升,带着无上的威严,“朕的君权,体现在制定律法,体现在任命法官,体现在最终裁决!而不是体现在让那些蠹虫,打着朕的旗号去枉法徇私!司法公正,百姓拥戴,才是君权最稳固的基石!若连案子都判不明白,何谈政令畅通?!”
他力排众议,以绝大的魄力推动此事。任命以清廉刚直、精通律法着称的致仕老臣、前刑部尚书陆明远,出任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。又从翰林院、地方刑名老吏中选拔了一批素有清名、熟知律例的人才,充任首批大法官。
最高法院的衙署,设在了距离皇城不远的一处经过改造的庞大宅院,刻意与传统的六部衙门保持距离,彰显其独立性。衙门前,不再摆放象征威权的石狮,而是立起了一尊巨大的青铜“獬豸”雕像——这种传说中的神兽,能辨曲直,识忠奸,成为了最高法院的象征。
开院第一日,陆明远率领众大法官,在獬豸像前宣誓:“秉公执法,唯律是从;不徇私情,不畏权贵;以事实为依据,以法律为准绳;维护正义,守护黎民!”
声音苍老而坚定,在空气中回荡。
与此同时,直隶佃户案被最高法院提审重判。经过仔细核查田契真伪、走访乡邻、质证证据,最终判定田产归佃户所有(由其子继承),原县令与富商依法严惩。判决文书贴出,百姓围观,议论纷纷,虽大多不懂深奥律法,但“青天大老爷”、“皇上圣明”的呼声,却是由衷而发。
这仅仅是一个开始。最高法院的设立,如同在帝国僵化的躯体中,植入了一颗追求公平正义的“良心”。前路必然漫长,会遇到来自旧势力的顽固抵抗,会有新制度运行中的磕绊,法官队伍的建设也非一日之功。但毕竟,方向已经指明,机器已经开动。
江辰站在宫城高处,遥望着最高法院的方向。他知道,真正的长治久安,不仅需要强大的军队、高效的行政、繁荣的经济,更需要深植于人心的、对规则和公平的信仰。这最高法院,就是他播下的另一颗至关重要的种子。它或许生长缓慢,但终将长成支撑帝国未来的参天大树。
帝国的肌体,正在一场又一场刮骨疗毒般的改革中,经历着痛苦的蜕变,向着一个未知但充满希望的新生,艰难而坚定地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