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当三丈长的白蜡木钻杆运到井场时,工匠们都被其韧性震惊:粗如人腰的树干竟能弯成满弓而不折。更妙的是,木料遇油膨胀后自成密封。
沈怀远创造性地提出\"三级降压\"法:先钻泄压井释放气体,再用木钻杆斜向主油层,最后下竹筒固井。这个充满土法智慧的方案,竟暗合了现代钻井原理。
中秋月圆夜,第二次开钻。这次钻探安静得令人心悸。当钻深达到八百尺时,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
突然,竹制井管传出悦耳的汩汩声——浓稠的原油如墨玉般缓缓涌出,稳定得如同老泉淌水。
\"成了!斜井成了!\"王铁柱捧着油样老泪纵横。这次没有井喷,没有大火,只有黑色黄金安静地流淌。
七、油浪滔天
捷报传回京师时,江辰正在御花园观鱼。他放下油样瓶,往池中撒了把鱼食:
\"传旨:延长油田方圆百里划为禁苑。命沈怀远为石油督办,统辖全国油政。\"
更惊人的决策随后出台:成立大明石油公司,发行股票募集资金。当商人们还在观望时,江辰率先内帑认购三成股份。这个举动引发抢购狂潮,原本计划募资百万两,最终超募五倍。
但沈怀远面临新难题:原油运输成本是开采成本的三倍。他再次展现天才构想——铺设竹制输油管。用桐油浸泡的竹管连接成线,从油田直通黄河码头。
当第一船原油顺流东下时,沿岸百姓看见黑色河流在月光下闪着诡异的光泽。有谣言说这是\"地血\",但更多贫寒子弟开始在油灯下苦读——灯油价格已跌至煤油三分之一。
八、淬火成钢
天启二十八年冬至,沈怀远回京述职。他带去的不是账本,而是一罐凝固的沥青。
\"陛下,此物铺路,胜青石十倍。\"
江辰用火钳夹起沥青块,在炭火上烤化后滴入水中:\"爱卿可知,西洋人用此物作防水?\"
\"臣正欲奏请组建筑路队。\"
这场对话开启了石油的深度利用时代。当第一批沥青路在京师铺就时,恰逢暴雨。官员们惊讶地发现,往日泥泞的街道竟能保持洁净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军事领域。水师提督郑森发现,燃油锅炉使战舰航速提升四成。他在密奏中写道:\"若全舰换装油机,海疆可保百年无忧。\"
九、地火传承
钻井成功后的最大挑战是人才短缺。沈怀远在油田开办\"钻井学堂\",招生时不考八股,只测胆识和巧思。
有个典故后来流传甚广:当学子问为何要冒险钻井时,沈怀远带他们到废弃的第一口井旁,将火把投入井口。冲天而起的烈焰中,他朗声道:
\"世人只见火险,不见火暖。今日钻油井,实为钻活路!\"
这句话随着钻探队传遍新油田。从延长到玉门,从漠北到西南,钻塔如林立的丰碑。有老钻工在竹管上刻下心声:\"钻透地壳三百丈,捧出黑金暖人间。\"
十、能源革命
江辰最后一次巡视延长油田时,钻井深度已突破一千五百尺。他站在钻塔顶端,望着绵延数里的储油罐群突然发问:
\"沈卿,若油尽之日...\"
\"陛下请看。\"沈怀远指向远处正在钻探的气井,\"地火不尽,人力不穷。\"
暮色中,第一盏天然气路灯在油田亮起,幽蓝的火苗如同大地的呼吸。而在更深的岩层中,钻头正向着未知的能源领域进军。
这场始于一根木钻杆的能源革命,最终撬动了整个帝国的工业齿轮。当输油管道如血脉般贯通九州时,谁也不会想到,这一切都源于那个风沙扑面的春天,和那个不肯放弃的倔强身影。
而历史终将铭记:在石油还是\"鬼火\"的年代,已经有人敢于向大地深处索取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