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人情冷暖
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普查中,无数普通人的命运被记录下来,汇成时代的缩影。
在山东一个小村庄,普查官遇到了百岁老人李王氏。当她得知朝廷要记录每一个人的姓名时,激动得老泪纵横:“活了五代人,终于等到朝廷问我的名字了!”她不仅详细报告了全家二十八口人,还坚持要让普查官看看她珍藏的五代同堂画像。
在广州,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注意——疍家人。这些终生生活在船上的渔民,从未被纳入任何统计。年轻普查官林志远花了一个月时间与他们同吃同住,最终用画图的方式,将每艘船、每个人都登记在册。
“从此以后,你们也是大明的子民了。”当林志远将盖有官印的“水上户帖”交给疍家首领时,整个船队爆发出欢呼声。
但也有心酸的发现。在河南灾区,普查官目睹了触目惊心的贫困;在边境地区,发现了大量没有户籍的流民;甚至还在一些偏僻山区,找到了前朝战乱时避祸的遗民。
五、数据惊魂
普查进行到第六个月,初步数据开始汇总,结果令人震惊。
“陛下,情况不对。”张崮深夜叩见江辰,脸色凝重,“根据现有数据,全国人口可能只有七千万左右,比预估少了三成!”
养心殿内气氛顿时凝固。如果这个数字准确,意味着帝国的实际国力远低于预期;如果是统计失误,则是严重的失职。
关键时刻,老臣刘墉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:“老臣查遍典籍,发现历代统计漏报最严重的是三类人:隐匿在豪强家的佃户、逃避人头税的老人、以及不在编的少数民族。”
江辰立即下令重点复查这三个群体。同时,派出密探暗访,核实数据真实性。
复查结果令人震惊:在江南,一个豪强竟隐匿佃户三百余人;在湖广,许多老人为免赋税而谎报死亡;在西南,整村整寨的少数民族未被统计。
经过三个月的纠错,最终数字定格在九千八百六十三万七千二百一十四人。当这个数字被正式确认时,满朝文武长舒一口气。
六、江山有数
天启十七年元旦,《大明弘毅皇帝普查天下户口总册》正式颁布。这部用宣纸精印、绫缎装帧的巨着,不仅记录了人口总数,更详细到每个县的年龄结构、职业分布、男女比例。
更重要的是,根据普查结果,朝廷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:
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,赋税适当增加,但用于在当地兴修水利;地广人稀的西北,实行移民实边政策,给予三年免税;针对老人多的地区,建立养老救济制度;对儿童比例高的州县,增办学堂。
最令人感动的是,普查中发现的一些特殊群体得到了特殊关怀:疍家人获得了岸上定居权,边境流民被纳入户籍,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。
在数据汇总完成后,格物院制作了一个巨大的“人口万花筒”——通过镜面反射,将九千多万个代表人口的小光点汇聚成一幅完整的帝国版图。
当江辰点亮这个装置时,整个养心殿被星光笼罩。每一个光点都代表一个鲜活的生命,每一片星光都是一方水土的缩影。
“今日方知,什么是真正的江山。”江辰感慨道,“江山不是地图上的线条,而是这万千生民的总和。”
这次普查,不仅为帝国治理提供了精准依据,更让每一个普通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是国家的一部分。当老农王老汉拿着盖有官印的户帖对孙子说“咱们也是朝廷记挂的人了”时,或许这就是普查最深层的意义。
江山有数,民心可量。帝国在这精准的计量中,迈向了更加精细治理的新时代。而这幅用九千多万个生命绘就的《江山万民图》,将成为帝国最宝贵的财富,指引着国家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