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慨叹功臣多辛劳(1 / 2)

“共创盛世”的余音还在梁柱间袅袅回荡,刘宏脸上的感慨之色却并未褪去,反而愈发浓重。他没有立刻让众人饮下那杯象征“未来”的酒,而是将金樽轻轻放回案上,发出一声清脆的玉鸣。这声音不大,却像是一个明确的信号,让殿内所有人的心再次提了起来。

他目光深沉,缓缓扫过台下,最终再次聚焦在皇甫嵩、卢植等几位功勋最着的老臣身上,那眼神中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情绪,有关怀,有感激,更有一种仿佛下了某种决断的沉痛。

“然而,”刘宏开口了,声音比刚才低沉了几分,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,压在了每个人的心头,“每每思及诸位爱卿为这‘盛世’所付出的代价,朕……朕便寝食难安,心中难安啊!”

他微微前倾身体,目光如同实质,落在皇甫嵩那虽然依旧挺拔,却难掩岁月风霜痕迹的身躯上。

“义真,”他罕见地直呼皇甫嵩的表字,语气亲切中带着不容错辨的疼惜,“朕还记得,去岁你自北疆凯旋时,朕于洛阳城外亲迎。当时秋风正烈,朕见你甲胄未解,风尘仆仆,立于马前奏捷。朕亲手扶你起身,触手所及,是你铁甲之下,那被边关苦寒侵蚀得粗糙皲裂的皮肤,是你眉宇间那挥之不去的、常年征战积攒下的疲惫!”

皇甫嵩身躯猛地一颤,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,那冰原雪夜、大漠风沙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,喉头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,一时竟说不出话来。

刘宏没有等他回应,目光又转向卢植:“子干!你乃海内大儒,本应在东观着书立说,教化天下学子。却因国事艰难,不得不投笔从戎,辗转于烽火之间!朕闻你于军中,常常彻夜处理军务,安抚流民,以至于操劳过度,数次呕血于案牍之上!此等殚精竭虑,岂是文弱之躯所能长久承受?”

卢植闻言,亦是动容,深深低下头:“陛下……臣,愧不敢当。为国效力,分所应当。”

“还有公伟,”刘宏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,看向那或许空着的座位,“年事已高,本该含饴弄孙,安享晚年,却还要为朕镇守一方,夙夜忧叹……”

他的声音带着真挚的情感,一一细数着几位重臣过往的辛劳与付出,每一句都像重锤敲在当事人的心上,也敲在在场所有知情者的心上。这不是虚伪的客套,而是基于事实的、精准的“情感攻势”。皇帝记得他们每一个人付出的细节,记得他们的牺牲,这份“记得”本身,就具有强大的力量。

殿内一片寂静,只有皇帝沉痛而清晰的声音在回荡。许多老臣的眼眶微微湿润了,那些被皇帝提及的艰辛往事,勾起了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触。是啊,他们为了这个帝国,确实付出了太多。

“不仅仅是诸位爱卿,”刘宏的声音陡然拔高,情绪更加激昂,他站起身,目光扫过全场所有的文武官员,“还有在座的许多将领!你们谁的身上,没有几道与敌人搏杀留下的伤疤?谁的梦里,不曾回荡过战场上的金鼓与哀嚎?谁的家眷,不曾为你们远征在外而担惊受怕,夜不能寐?!”

这一连串的质问,直击人心。曹操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前一道愈合不久的箭创;一些经历过恶战的将领,眼神中也流露出追忆与痛楚;就连何进,也想起了自己当初在洛阳城头,面对黄巾军攻势时那两股战战的恐惧。

“这满殿的繁华,这杯中的美酒,”刘宏指着眼前琳琅满目的盛宴,声音带着一丝颤抖,“是建立在无数将士的忠骨与热血之上!是建立在诸位爱卿,抛头颅、洒热心的无私奉献之上!”

他深吸一口气,仿佛要将那沉痛的情绪压下,但眼神中的愧疚与不忍却更加明显。

“如今!”他重重地说出这两个字,目光再次回到皇甫嵩等人身上,语气变得无比恳切,“黄巾已平,边疆暂靖,四海虽未完全宾服,然我大汉已非昔日之飘摇!新政初见成效,天下思安!”

他停顿了一下,让这“天下思安”四个字在每个人心中沉淀。

“朕,每每思之,”他的声音低沉下来,带着一种近乎于请求的意味,“如今天下初定,朕……朕实在于心不忍,再让皇甫爱卿、卢爱卿,还有诸多劳苦功高之臣,继续忍受那塞外的风沙苦寒,继续承担那行军布阵的呕心沥血,继续与刀剑弓马为伴,时刻面临性命之危!”

“不忍”二字,如同惊雷,终于清晰地揭示了皇帝今夜这场温情回忆、细数功劳的真正意图!

皇甫嵩和卢植几乎同时闭上了眼睛,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也彻底消散。果然如此!皇帝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,极尽荣宠,感怀功绩,最终的目的,还是要他们交出手中的兵权!

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。有释然,毕竟他们早已位极人臣,功成名就,若能急流勇退,安享富贵,未必不是幸事。但更多的,是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凉,一种权力被剥离的空落,以及一丝……被这温情脉脉的方式“逼迫”就范的屈辱感。

皇甫嵩猛地睁开眼,看向御座上的皇帝。他看到皇帝眼中那毫不作伪的关怀与“愧疚”,也看到了那隐藏在愧疚之后的、不容置疑的坚定。他明白,这不是商量,这是通知。是皇帝在以一种尽可能体面的方式,完成权力的和平交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