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6章 补给与敌情研判(1 / 2)

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二十七日,黄昏。野猪岭深处,寒风呼啸。天目山部队与共产党皖浙赣边区游击队的联合部队,在经历了“迷魂涧”口的成功阻击后,暂时摆脱了日军冈本大队的紧逼,深入到了这片更为荒僻原始的山域。然而,摆脱追兵并不意味着安全。部队疲惫不堪,粮药短缺,伤员痛苦呻吟,而更严峻的考验在于——两支信仰不同、编制各异、互存疑虑的队伍,能否在绝境中真正融合,形成战斗力?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,如同两把重锤,考验着这支新生的联合力量。

野猪岭一处背风的山坳里,临时搭建的草棚下,联合指挥部扩大会议正在紧张进行。与会者除了宋希濂、周明远、刘久山、陈致远等核心领导,还增加了双方团级指挥员、后勤主管、侦察骨干,甚至几位士兵代表。气氛凝重,但比之前多了一丝共同历经生死后的务实。

宋希濂开门见山,声音因疲惫而沙哑,但目光坚定:“诸位,我们暂时甩掉了冈本这条疯狗,但远未脱险。当前三大难题:一是疲惫,二是粮药,三是心齐!今天不议虚的,就解决这三件事!”

刘久山接口,语气干脆:“宋师长说得对!咱们现在是一根绳上的蚂蚱,不能再分你我!我提议,部队立即进行临时整编,统一指挥,混合编组,这样才能拧成一股绳!”

张云鹤立刻提出疑虑:“混合编组?贵我两军习惯、战术、甚至口令都不同,仓促混编,战场上会不会乱套?”

游击队参谋长吴铁锤嗓门洪亮:“怕乱?那就更要尽快磨合!我们的人熟悉山地游击,你们的人擅长正规作战,正好互补!可以以连为单位,贵我双方官兵混合编成战斗小组,指定临时负责人,共同执行警戒、侦察任务,在实践中熟悉!”

赵锡田思索道:“吴参谋长的话有道理。但需要明确指挥层级和通讯方式。建议成立联合前敌指挥部,下辖各混合战斗群,由指挥部直接下达命令到群,减少中间环节,避免混乱。”

周明远从政治角度强调:“整编不仅是军事需要,更是政治信任的体现。必须做好双方官兵的思想工作,要讲明大敌当前,团结抗日高于一切!要互相尊重,互相学习。陈政委,这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努力。”

陈致远沉稳点头:“周政委所言极是。我们会加强对游击队员的教育,强调服从联合指挥,尊重友军战友。同时,建议开展一些小型联谊活动,增进了解,消除隔阂。”

李慕华汇报敌情:“根据截获的电文和侦察情报,冈本大队在涧口受挫后,并未强攻,而是在出口处建立封锁线,同时派出多支小股精锐分队,化装成樵夫、猎户,甚至冒充我游击队,试图渗透进来进行侦察和破坏。此外,日军航空兵侦察频率增加,重点搜索野猪岭核心区域。”

王民生报告后勤困境:“粮食最多维持三天,且多为粗粮,官兵体力下降严重。药品,特别是消炎药和止痛药,几乎耗尽。伤员情况持续恶化。御寒衣物不足,非战斗减员(冻伤、疾病)开始出现。”

面对重重困难,众人议论纷纷,焦点集中在如何快速整合、如何获取补给、如何应对日军新的渗透战术上。

宋希濂与刘久山、周明远、陈致远低声交换意见后,决断道:“情况危急,不容拖延!必须用非常手段,在战斗中整合,在生存中凝聚!”

他具体部署:“一、立即实施战时混合整编:以连为单位,将我军与游击队官兵打散重组,成立若干个‘联合战斗连’,连长、指导员由双方军官搭配担任。编组完成后,立即投入外围警戒、侦察和营地建设任务,在实践中磨合!此项工作由周政委、陈政委总负责,张团长、吴参谋长具体执行,今日完成!”

“二、全力解决补给危机:刘司令,请贵方同志发挥群众基础优势,设法与山外秘密联络点取得联系,不惜代价搞到粮食和药品!王处长,组织所有能行动的人员,由游击队同志指导,采集可食野菜、野果,狩猎野兽,补充给养!同时,严格分配制度,优先保障伤员和一线官兵!”

“三、主动出击,反制渗透:高天亮!你的‘猎影’队与游击队挑选的侦察骨干,混合编成数个‘反渗透小组’,配备精良武器和通讯工具,立即出动,对野猪岭周边进行拉网式搜索,清剿日军渗透分队!要以特制特,比鬼子更狡猾!李参谋负责情报支援,徐科长协助内部甄别,防止敌特混入!”

“四、加强防空与隐蔽:所有营地必须严格隐蔽,夜间方可生火。发现日军飞机,立即疏散隐蔽。马团长负责督促检查。”

“同志们!”宋希濂目光扫过全场,“我们现在是在熔炉里淬火!淬好了,就是一块百炼精钢;淬不好,就是一堆废铁!为了活下去,为了打鬼子,我们必须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!执行命令!”

“是!”众人领命,尽管前路艰难,但方向已然明确。

命令下达,整个营地顿时忙碌起来。在双方政工干部的耐心解释和各级指挥员的协调下,混合整编紧张而有序地进行。起初,官兵们难免有些生疏和戒备,但在共同搭建营棚、挖掘灶台、分配任务的过程中,简单的交流开始出现。游击队战士手把手教国军士兵识别可食植物、设置山地陷阱,国军士兵则分享战斗经验和武器保养技巧。一种微妙的战友情谊,在生存的压力下悄然滋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