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3章 张网以待(2 / 2)

南京,日军特高课。宫本一郎收到了“观察者”小组按计划送出第一次情报的确认信号,但信号短暂,内容不详。他既期待“山魈”能获取更多核心情报,又担心天目山方面的反侦察能力,只能命令电台静默,耐心等待。

子夜时分,警卫团营房窗台上的花盆悄然换上了一株新绿。一个黑影,借着月光,鬼鬼祟祟地接近柴垛。就在他伸手摸索的刹那,几条黑影从四周猛扑而上!动作干净利落,瞬间将其制服,嘴巴被堵,双臂被反剪。正是前来取情报的“夜莺”。

“鹰巢”旁的秘密审讯室内,徐锐亲自坐镇。被抓者是个瘦小精干的年轻人,眼神凶狠,拒不开口。徐锐经验老道,不急于用刑,而是采取疲劳审讯、心理施压、证据突审等多种方式,与其斗智斗勇。经过数小时较量,在确凿证据和心理攻势下,“夜莺”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。他交代了自己是“夜莺”,负责与“山魈”单向联系(通过在山崖特定位置摆放石头传递信号),并发展了刘长河等内应。他供出“山魈”大致活动在东北方向的深山,擅长伪装,行踪不定,但具体藏身点不明。同时,他还吐露了另外两个被胁迫提供零星情报的内应。

根据口供,徐锐立即行动,秘密控制了另外两名内应,切断了“观察者”小组的部分触角。但“山魈”本人,依旧隐藏在迷雾中。

高天亮的小队对东北方向山区进行了艰苦的拉网式搜查。山路崎岖,林木茂密,搜索难度极大。队员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耐心,仔细辨认足迹、折断的树枝、遗留的痕迹。一天下来,收获甚微,只在几处可能的位置发现了有人短暂停留的模糊迹象。

傍晚,一名老侦察兵在搜索一处可俯瞰二号粮库的险峻山脊时,凭借多年经验,发现反斜面岩石缝隙处有极细微的烟火熏烤痕迹,以及几个被小心掩盖的罐头盒。他立即发出信号。

高天亮带人赶到,仔细勘查后,确认这里曾有人潜伏,且时间不短,但此时已人去楼空,只留下一些生活痕迹和一张绘制精细、标注了粮库及周边哨位的地形草图。

“妈的,滑得像泥鳅!刚走不久!”高天亮恨恨道。显然,“山魈”极其警觉,可能察觉到了搜山的动静,提前转移了。

高天亮判断“山魈”未走远,立即组织精干小队,以发现点为中心,向四周辐射追踪。凭借对山地的熟悉和出色的追踪技术,他们终于在次日凌晨,于一处密林深处,发现了“山魈”的踪迹。经过一番激烈的追逐和短暂交火,“山魈”——一个面容精悍、身手矫健的中年男子,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,饮弹自尽。现场缴获狙击步枪、望远镜、地图和密码本。虽未能生擒,但成功击毙了这个心腹大患

“清道夫”行动虽未能活捉“山魈”,但成功击毙了首要目标,清除了内部多名内应,粉碎了日军破坏粮库的阴谋,巩固了根据地安全。宋希濂下令嘉奖有功人员,厚葬“山魈”,同时内部进行更深入的整顿和教育。

傍晚,李慕华收到“戚七”密电,告知日军因渗透受挫,正策划新阴谋,或针对经济命脉,或利用舆论施压。同时,美联社记者詹姆斯已冒险上路,新物资接应点定于四日后的“黑水渡”,但风险极大,需强力接应,慎防有诈。

宋希濂看着电文,对周明远道:“内部的钉子拔了,外面的风雨更急了。黑水渡……又是一场硬仗。”

就在这时,机要参谋送来紧急军情:日军一部突然向东南方向游击区发动进攻,兵锋直指“黑水渡”!

宋希濂目光一凝。鬼子的报复,来得又快又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