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鹰徽之谜(1 / 2)

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。天目山在连绵秋雨后的短暂晴日里,显露出一种异样的宁静。然而,这宁静之下,是比昨日更加汹涌的暗流。南京沦陷的悲恸尚未平息,“鹰徽”神秘势力的阴影又如同乌云般笼罩在望天台营地上空。宋希濂决心主动出击,驱散迷雾

清晨,师部岩洞内,核心决策层再次齐聚。宋希濂、周明远、李慕华、张云鹤(已从前沿阵地召回)、石永固、沈青山,以及远程连线的“利刃”队长高天亮。气氛严肃,议题明确:如何应对“鹰徽”势力。

宋希濂开门见山:“诸位,南京之殇,痛彻心扉!然我部身负守土之责,眼前迷雾必须廓清!对于这‘鹰徽’势力,是战是和,须有决断。慕华,你先说说主动接触的方案。”

李慕华铺开一张草拟的计划图:“师座,各位。我的建议是‘三管齐下’。第一,信号试探:今日午时,利用我们掌握的通用明码和国际求救频率(SoS),以‘国民革命军天目山抗日游击指挥部’名义,简短发送信号,内容可为‘同袍何人?是敌是友?’,观察回应。此举风险在于可能暴露我方电台位置,但或可引蛇出洞。”

“第二,实地侦察:由我亲自带领一支精干小队,携带电台,化装成山民或猎户,深入鹰翅岭以北区域,主动搜寻其踪迹,争取直接接触。沈队长派最可靠的向导协助。”

“第三,外围求证:请玄诚道长和慧明法师,通过他们的宗教网络,继续打听关于‘鹰徽’、北方口音陌生人的更多信息,尤其是其可能的来历和意图。”

张云鹤皱眉道:“李参谋,你亲自去太危险了!万一对方是敌,你就是自投罗网!”

沈青山却支持: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!俺觉得可行,对山里,俺们比鬼子还熟!只要计划周密,有把握撤回来。”

高天亮的声音从电台传来,带着静电杂音:“我同意主动接触,但信号试探要极其谨慎,时间要短,发完即换频率、换位置。实地侦察小队必须装备精良,我建议从我‘利刃’队抽调两个战斗小组暗中策应,确保李参谋安全。”

周明远权衡道:“三管齐下,可以。但必须明确底线:接触是为了弄清情况,避免腹背受敌。若对方表现出敌意,或意图不明却拒不表明身份,则视同敌人,坚决打击!”

石永固从技术角度补充:“电台方面,我们可以启用备用的小功率电台进行试探,降低被三角定位的风险。工兵排可以在侦察小队出发路线上预设几个紧急接应点。”

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详细讨论,方案不断完善。宋希濂最终拍板:“好!就按此计划执行!李慕华,实地侦察由你全权负责,挑选人手,即刻准备,午后出发!周参谋长,信号试探由你监督,严格按计划执行!沈队长、石排长,全力配合!高队长,策应任务交给你,保持隐蔽!”

“是!”众人领命,分头行动。一场针对未知势力的主动侦察与试探,悄然展开。

上午,就在高层谋划应对神秘势力之时,后山瀑布方向传来了好消息。工兵排长石永固兴冲冲地跑来向宋希濂报告:“师座!水电小组有重大突破!引水渠已完全修复,那个废弃的水轮基座我们也清理加固了!关键是,我们用您之前提供的那些‘特殊材料’(系统兑换的轴承和零件),居然真的组装出了一个能转的水轮!虽然简陋,但水流带动下转得挺稳!”

宋希濂心中一动,立刻前往查看。只见瀑布下方,一股水流被引入修复的石渠,冲击着一个由木头和金属轴承构成的简易水轮,水轮呼呼转动,通过一根粗制的传动轴,带动了远处那盘石磨!虽然效率不高,但确确实实实现了水力驱动!

在场的工兵和道童清风都满脸兴奋。玄诚道长捻须微笑:“无量天尊。先师遗泽,宋师长洪福,此乃天助我也!”

宋希濂鼓励道:“好!这是个了不起的开始!石排长,集中力量,优先保障粮食加工!下一步,再尝试研究那个发电的事情!需要什么材料,尽量就地取材,实在不行,再想办法。”

【叮!检测到宿主推动技术突破,“天目山根据地稳固度”提升5%。奖励积分100,000点。解锁“初级水力发电技术详解”资料库(可随时查阅)。】

系统的适时奖励,为根据地的长期生存又增添了一份希望。这份技术上的小小成功,也像一缕阳光,暂时驱散了部分因外界压力带来的阴霾。

午时整,在周明远的亲自监督下,报务员使用一台小功率备用电台,在预定的通用频率上,用明码发出了简短的电文:“天目山游击指挥部,呼叫不明电台。同袍何人?是敌是友?请表明身份及意图。——宋。”

电文重复发送了三遍,耗时不到一分钟。随后,电台立刻关机,天线拆除,人员迅速转移到预备位置。

整个师部,乃至通过电台得知此事的“利刃”队,都在紧张地等待着回应。一分钟,五分钟,十分钟……时间流逝,监听耳机里只有一片沙沙的电流噪声。对方如同石沉大海,毫无反应。

这种死寂,反而更让人不安。是对方没有监听到?还是听到了却不愿或不敢回应?或者……这根本就是一个陷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