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 迷雾重重(1 / 2)

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。天目山在连绵的阴雨中迎来了黎明,昨日的胜利喜悦如同被雨水冲刷,渐渐沉淀为一种更加深刻的警惕。那截获的神秘电波和山脊上未知的观测点,如同两根毒刺,深深扎在宋希濂的心头,让原本相对清晰的敌我态势,骤然变得扑朔迷离。

师部岩洞内,汽灯的光线在潮湿的空气中显得有些昏黄。参会者脸上昨日的兴奋已荡然无存,取而代之的是凝重与困惑。宋希濂、周明远、李慕华、张云鹤、高天亮(通过电台远程参会)、石永固、沈青山、玄诚道长,以及负责电台监听的技术员小王齐聚一堂。

“小王,再把情况详细说一遍。”宋希濂沉声道。

年轻的技术员小王有些紧张地扶了扶眼镜:“报告师座,各位长官。昨夜亥时三刻左右,我台在例行监听时,于一个非常用频段捕捉到一段短暂信号,持续时间约十五秒。信号强度微弱,但很清晰,使用的密码体制完全陌生,不属于我们已知的日军任何一套密码。方位测向大致指向西北偏北方向,距离估计在十到二十公里范围内,误差较大,因为信号太短。”

李慕华紧接着汇报侦察情况:“同时,‘磐石’特遣队三营七连在西北方向‘鹰翅岭’山脊巡逻时,发现一处新鲜的人工痕迹。有伪装良好的简易观察所,内有熄灭不久的篝火灰烬,发现了两个空罐头盒,是市面上常见的牛肉罐头,非日军制式。附近还找到了几枚模糊的脚印,鞋底花纹奇特,不像我军或常见日军的式样。”

洞内一片寂静。这两个信息结合在一起,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:除了日军“木槿”和“影”队之外,还有第三股势力在暗中活动。

“会不会是其他兄弟部队的溃兵?或者新的游击队?”张云鹤猜测道。

沈青山摇头:“这一带的大小山头,俺们游击队基本都清楚。没听说有新的成建制队伍活动。溃兵更不可能有那么专业的电台和伪装。”

玄诚道长沉吟道:“莫非是……江湖人士?或是某些……别有用心的探险家?”他的话说得含蓄,但意思明确,怀疑可能是国民党其他派系、甚至更复杂的政治力量。

高天亮的声音从电台喇叭里传来,带着静电的杂音,但语气坚定:“师座,不管是谁,鬼鬼祟祟就不是朋友!我建议,立刻派精锐小队前往鹰翅岭一带进行拉网式搜索,同时加强对陌生电波的监控。是友,就联系上;是敌,坚决清除!”

宋希濂沉默片刻,手指敲击着桌面。未知的敌人比明处的敌人更可怕。

“命令!”他最终开口,“一、李慕华,你亲自带一支精干侦察小组,由沈队长派最熟悉地形的向导配合,立即前往鹰翅岭区域,务必查明该股势力的身份、意图和规模!携带电台,保持联络。记住,以侦察为主,避免正面冲突,但若遇敌意攻击,可果断还击!”

“二、小王,你们电台监听组,集中力量监控该频段,尝试捕捉更多信号,哪怕只能破译零星字符也好!同时,监测其他异常电波活动。”

“三、全军提高警惕级别至最高。各营地、哨所、水源地,岗哨加倍,口令每小时一换。通知‘利刃’队,在袭扰‘木槿’部队的同时,留意后方异常。”

“诸位,”宋希濂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,“大战当前,绝不容许背后存在任何隐患!我们必须尽快搞清楚,这迷雾背后,究竟藏着什么!”

尽管出现了新的谜团,但正面的压力并未减轻。上午,日军“木槿”部队在经过初战的教训后,变得谨慎而狡猾。他们不再贸然深入,而是派出多支小股精锐分队,呈扇形向天目山腹地渗透侦察,试图摸清中国军队的防御体系和主力位置。

其中一支约三十人的日军侦察分队,恰好与正在机动中的“利刃”特遣队一部遭遇。战斗在一条狭窄的山谷中爆发。

这次战斗规模不大,但异常激烈。日军分队战术素养极高,枪法精准,利用岩石和树木顽强抵抗。“利刃”队则在队长高天亮的指挥下,充分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,以班组为单位,迂回包抄,用手榴弹和精准射击给予日军沉重打击。战斗持续约二十分钟,日军分队被击毙十余人,残部凭借烟幕弹掩护狼狈后撤。“利刃”队亦有数人轻伤。

这场小规模接触战,进一步印证了“木槿”部队的强悍,也检验了“利刃”队的应变能力。高天亮通过电台汇报时强调:“鬼子学乖了,小股多路,很难再打成像鬼跳涧那样的伏击。后续袭扰,必须以更灵活的小组行动为主,速战速决。”

午后,李慕华带领的侦察小组传回消息。他们在鹰翅岭发现了更多痕迹:不止一个观测点,似乎是一个小型的、临时性的侦察网络。在一个废弃的猎人木屋旁,他们找到了一个用刀刻在树上的独特符号——一个抽象的、类似鹰隼的图案,下方还有一个模糊的数字“7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