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2章 深山炼狱(1 / 2)

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。天目山主峰深处,苍莽的林海在初冬的寒风中翻滚着墨绿色的波涛。浓重的雾气终日不散,将连绵的群山笼罩在一片神秘而压抑的氛围中。三十六师残部,带着鬼见愁大捷的振奋与疲惫,如同涓涓细流,艰难地渗入这片人迹罕至的原始山林。胜利的喜悦尚未消散,严酷的生存考验已接踵而至。

队伍在根本没有路的陡坡和密林中挣扎前行。参天古木遮天蔽日,脚下是厚厚的、湿滑的腐殖质层和盘根错节的树根。骡马早已无法通行,重伤员只能由士兵们用临时扎成的担架抬着,每一步都异常艰难。士兵们的草鞋早已破烂,许多人用破布裹脚,被荆棘和碎石划得鲜血淋漓。

“小心!前面是断崖!工兵排,架绳索!”工兵排长石永固嘶哑的嗓音在林中回荡。他的排此刻成了全军的生命线,利用随身携带的绳索、岩钉,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为大军开凿出勉强通行的路径。士兵们手脚并用,抓着绳索缓缓攀爬,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。

宋希濂拒绝了警卫员的搀扶,坚持自己攀爬。他喘着粗气,感受着肌肉的酸痛,但脑海中却在飞速运转。昨夜,他已将系统奖励的“山地作战专家”技能书通过“战术研讨”的形式,让营以上军官学习掌握。此刻,他看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:军官们会更自觉地选择相对好走的山脊线而非容易迷路的谷底;会提醒士兵用绑腿加固鞋袜;会安排前锋用砍刀在树干上留下不易察觉的标记,防止后续部队迷路。

“师座,这样走太慢了!照这个速度,鬼子迟早会追上!”参谋长周明远脸上被树枝划了几道血口子,忧心忡忡地说。

作战参谋李慕华抹了把汗,对照着那份越发珍贵的“苏浙皖边区详图”:“没办法,这是避开日军主力的唯一途径。只能指望这大山能挡住鬼子的车轮和炮队。”

这时,游击队侦察员杨树根如猿猴般从前面溜回来报告:“宋师长,翻过前面那个山头,有一处叫‘野人谷’的地方,地势相对平坦,有水源,可以短暂休整。”

“传令,加快速度,到野人谷休整一个时辰!”宋希濂下令。消息传开,疲惫的队伍总算有了一丝盼头。

中午时分,部队终于抵达所谓的“野人谷”。这其实是一片被群山环抱的洼地,一条小溪潺潺流过,地势相对平缓。官兵们如同虚脱般瘫倒在地,拼命喝水,啃食着早已冻硬的干粮。医护队长林晓梅带着人赶紧寻找相对干燥的地方安置伤员,药品的短缺让她眉头紧锁。

宋希濂召集核心人员在小溪边开会,除了周明远、李慕华、张云鹤、高天亮、石永固,还特意叫上了杨树根。众人围坐一圈,气氛凝重。

“情况大家都看到了。”宋希濂开门见山,“我们暂时甩开了鬼子,但这大山本身就是要命的敌人。粮食、药品、弹药,尤其是鞋子,都快见底了。伤员的情况在恶化。下一步,怎么办?”

张云鹤一拳砸在草地上:“妈的,这鬼地方,有钱都没处买粮!总不能学野人吃生肉吧?”

高天亮相对冷静:“师座,当务之急是找到稳定的补给点。杨兄弟,这附近有没有可靠的村寨或者游击队据点?”

杨树根挠了挠头:“宋师长,各位长官。这深山老林里,村子极少,而且大多穷得揭不开锅。我们游击队的据点倒是有一个,在西南方向更深的‘老君洞’,但存粮也不多,最多能接济点野菜和草药。”

李慕华分析道:“我们不能坐吃山空。必须主动寻找出路。一是派人设法下山,冒险到山外的集镇采购,但风险极大;二是加大狩猎和采集力度,但这只能补充部分食物;三是……寻找战机,打击小股日军或伪军哨所,夺取补给。”

周明远摇头:“部队疲惫,弹药不足,主动出击风险太高。”

宋希濂沉默片刻,沟通脑海中的系统。积分虽有数百万,但在这与世隔绝的深山里,大规模兑换物资如何“合理化”成了难题。他尝试进行了一次“高级抽奖”,希望能获得一些能解决当前困境的特殊物品。

【叮!高级抽奖完成!获得:“高级野外生存手册(附图解)”x100本,“万能急救草药种子(速生型)”x1包,“高能量压缩军粮(无烟加热型)”x5000份,“超韧纤维布(可用于制作鞋履、帐篷)”x100卷。】

这些物资非常实用,但如何解释来源?宋希濂心念电转,对众人说:“补给问题,我来想办法。我早年留学时,认识一些致力于野外生存研究的友人,他们曾寄给我一些资料和特殊物资的样品,我一直随身携带,本以为是屠龙之技,没想到今日派上用场。”他示意警卫员拿出几本“手册”和一小包“种子”。

“这些手册详细介绍了如何识别可食用植物、设置陷阱狩猎、以及利用草药急救。这种种子据说生长极快,有消炎止血之效。我们可以立即组织人手学习,就地取材。另外,我还秘密携带了一些特制的压缩干粮和耐磨布料,可以应急。”宋希濂的解释虽然牵强,但在绝境中,众人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希望。

“太好了!师座!”众人精神一振。李慕华立刻组织识字的军官学习手册内容,准备向部队普及。林晓梅如获至宝地接过草药种子。

南京,蒋介石官邸。气氛愈发压抑。淞沪大军溃败的消息不断传来,南京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。

“委座,宋希濂部虽获小胜,但已退入天目山深处,联络完全中断,生死不明。日军主力正沿太湖西岸急速推进,宜兴、长兴相继失守,其兵锋直指芜湖,企图切断我南京守军退路!”陈诚指着地图,声音沉重。

蒋介石长叹一声:“宋希濂……是员虎将,可惜……远水难救近火。南京……守,还是撤?”

白崇禧直言:“委座,事已至此,当断则断!南京地形不利防守,我军新败,士气低落,一旦被围,后果不堪设想!应果断下令总撤退,保全主力,以图再战!”

何应钦则顾虑重重:“首都沦陷,国际影响太大……是否再坚守一段时间……”

就在南京高层争论不休时,日本东京,参谋本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