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章 最后的准备(2 / 2)

“哒哒哒哒——!”十二挺G34通用机枪同时喷出炽热的火舌,形成交叉火力网,如同死神的镰刀,瞬间将日军车队笼罩!子弹暴雨般倾泻在卡车的帆布棚和日军士兵的身体上,鲜血四溅,惨叫声不绝于耳!

“轰!轰!”埋伏在近处的突击队员,用“铁拳”100型火箭筒,对准领头的装甲车开火!两声巨响,一辆装甲车顿时燃起熊熊大火,另一辆也被击中履带,瘫痪在路中央,堵塞了道路。

几乎在机枪开火的同时,后方高桥村的迫击炮阵地,在宋希濂“火力协调”技能的微弱加持下,打出了极其精准的齐射!炮弹呼啸着落在日军车队尾部和中段,有效阻止了后续车辆倒车逃跑和日军就地组织反击。

“突击!杀——!”团长张云鹤怒吼一声,手持驳壳枪,第一个跃出掩体!伏击部队的步兵们如同下山的猛虎,端着刺刀,投掷着手榴弹,向陷入混乱的日军发起了迅猛的白刃冲锋!

战斗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。日军完全被打懵了,在狭窄的公路上进退失据,成了活靶子。许多士兵还没跳下车就被打死,军官试图组织抵抗,但很快被精准的射击和手榴弹炸倒。

与此同时,埋伏在南岸芦苇荡的二营,也用机枪和步枪猛烈开火,封锁河面,并射击试图泅渡或沿河岸逃跑的日军残兵。几艘日军试图用来增援或逃跑的橡皮艇也被打成了筛子。

日军这个加强中队,陷入了真正的绝境。但他们毕竟是精锐,短暂的混乱后,残余的士兵在军官和军曹的带领下,依托燃烧的车辆和路基负隅顽抗。枪法精准的日军步兵给冲锋的中国军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。

战斗进入最惨烈的近距离绞杀阶段。刺刀的碰撞声、手榴弹的爆炸声、垂死者的哀嚎声响成一片。宋希濂在指挥部也能感受到那股惨烈的气息,他不断通过电台(系统兑换的电池保证了通讯畅通)调整部署,命令部队加快清剿速度,防止日军后续部队赶来增援。

激烈的战斗持续了约四十分钟。公路上已是一片狼藉,日军尸体枕藉,燃烧的车辆冒着浓烟。残余的数十名日军被压缩在几处孤立的掩体后,仍在顽抗,但败局已定。

宋希濂的“战场洞察”让他敏锐地感觉到,远处传来了更密集的引擎声——日军的增援部队快到了!

“命令!各部队立即脱离接触!按预定路线,向太湖方向撤退!炮兵连进行最后一轮掩护射击后,炸毁火炮,轻装撤退!工兵班,在主要路口设置诡雷!”宋希濂果断下令。

信号弹再次升起,这次是绿色的撤退信号。

突击部队毫不恋战,迅速抬着伤员,携带缴获的武器弹药,如同潮水般退入复杂的水网地带,消失在芦苇荡和桑树林中。张云鹤亲自带着一个排断后,用密集的火力将试图追击的少数日军死死摁在原地。

十分钟后,当日军大队援兵赶到时,看到的只有满地皇军尸体、燃烧的残骸和中国军队早已消失的背影。指挥官暴跳如雷,却不敢贸然进入复杂的水网区域追击,只能一边收尸,一边向天空发射泄愤的信号弹。

午后,突击集群在太湖游击队向导的接应下,乘船抵达湖中一个隐秘的沙洲。与先期抵达的伤员和非战斗人员汇合。清点下来,此战毙伤日军近三百人(基本歼灭其先头中队),摧毁装甲车两辆,卡车四辆,缴获武器弹药若干。自身伤亡一百余人,多为突击时的近战损失。

虽然代价不小,但战术目标完美达成!更重要的是,部队的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提振!士兵们脸上不再是绝望和麻木,而是洋溢着胜利的兴奋和自豪。

“师座!咱们又打赢了!”张云鹤激动地向宋希濂报告。

宋希濂看着疲惫却眼神明亮的官兵们,心中欣慰,但依旧冷静:“打得好!但不可骄傲。鬼子吃了大亏,绝不会善罢甘休。太湖也不是久留之地。我们必须尽快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。”

他站在沙洲高处,望向西边烟波浩渺的湖面和无尽的远方。八坼伏击的胜利,只是暂时赢得了喘息。通往南京的路,依然布满荆棘。下一步,是继续西进,还是南下浙西?又一个艰难的抉择,摆在了面前。

【叮!恭喜宿主完成极限战斗任务“八坼雷霆”!评定结果:完美达成!全歼日军先头中队,自损低于15%!奖励积分800,000点,“太湖游击区详图”x1,“精锐侦察突击营”x1(已合理化生成,可随时召唤)!】

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,带来了丰厚的回报。这支新锐力量,将成为他下一步行动的重要筹码。

十一月五日,在八坼镇外的精准伏击、雷霆般的打击和果断的撤离中度过。三十六师用一场干净利落的胜仗,狠狠教训了骄狂的追兵,再次证明了其顽强的战斗力,也在溃退的洪流中,点燃了一簇不屈的火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