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饭局周旋(1 / 2)

民国二十六年,一月廿五,南京。

后勤部的青砖小楼里弥漫着一股霉味,宋希濂坐在硬木沙发上,看着眼前捧着账本唉声叹气的后勤部长刘峙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怀表链。

“荫国啊,不是我不给你面子,”刘峙穿着件臃肿的棉袍,脸上堆着无奈的笑,“你看这账本——上月给西北军发了军饷,这月又要给晋绥军拨弹药,国库就那么点银子,委员长还没批下来新的拨款,我这儿实在是周转不开。”

宋希濂心里清楚,刘峙这话半真半假。这位“福将”向来是“看人下菜碟”,要是换成何应钦的部队来要补给,他早就点头了,可36师虽说是嫡系,但宋希濂平日里不怎么跟后勤部走动,自然要多受些刁难。

“经扶兄(刘峙字经扶),”宋希濂放缓了语气,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清单,推到刘峙面前,“我也不跟你绕圈子。36师一营下周要去句容演习,三挺捷克式卡壳了,子弹缺了小半箱,还有过冬的棉衣,有两百多件是破的——这些都是刚需,要是演习出了岔子,委员长问起来,咱们都不好交代。”

他顿了顿,话里带了点暗示:“再说,我听说南洋华侨最近捐了一批物资,下周就要到镇江码头,到时候我跟他们商量商量,匀出点给后勤部,也算是帮经扶兄缓解缓解压力。”

刘峙的眼睛亮了亮。南洋华侨的捐款和物资,是最近南京官场最热门的话题,谁都想分一杯羹。宋希濂既然能跟华侨搭上关系,那以后少不了要互相帮忙。他拿起清单看了看,又抬头打量了宋希濂一眼,心里盘算着利弊,最终叹了口气:“行吧,看在你我都是黄埔出身的份上,我给你特批一批补给——子弹给你补两千发,棉衣两百件,捷克式的零件下周就能到。不过你得记着,这事可别跟别人说,不然其他部队都来要,我可招架不住。”

“多谢经扶兄。”宋希濂站起身,跟刘峙握了握手,“华侨那边的事,我记在心里,到时候一定跟他们提。”

从后勤部出来,周明远已经把车停在了门口。这是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,是去年宋希濂用“剿匪有功”的奖励换来的,在南京城里也算是少见的好车。宋希濂坐进车里,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,按了下怀表内侧的暗扣——淡蓝色的光幕瞬间铺开:

【宿主:宋希濂(林辰)】

【身份:国民革命军第36师师长,陆军中将】

【当前积分:】

【今日签到:已完成】

【当前可触发签到等级:月度签到(剩余1天)】

【系统任务:劝说蒋介石同意《中央军嫡系部队扩编建议书》(未完成)】

他指尖在光幕上点下“月度签到”——距离月度签到截止只剩一天,早点完成也能早点拿到奖励,为扩编做准备。

【叮!月度签到成功,获得奖励:苏制1930迫击炮营(满编12门迫击炮,含弹药手、观测员共132人),已自动合理化——伪装为“苏联军事援助物资配套部队”,人员档案、装备入关手续均已生成,预计五日后抵达南京下关码头。】

宋希濂松了口气。苏制1930迫击炮轻便灵活,适合山地和城市作战,正好能补充36师的火力短板。而且伪装成“苏联援助”也合情合理——最近中苏关系正在升温,苏联为了牵制日本,确实在给中国提供军事援助,只是规模还不大。

“师长,咱们现在去金陵饭店吗?陈立夫先生的人已经来电话催了两次了。”周明远的声音从驾驶座传来。

“去。”宋希濂收起怀表,“把邱参谋长也接上,让他跟咱们一起去。”

周明远应了声,发动汽车,朝着邱维达的住处驶去。车窗外的雪已经停了,阳光透过薄云洒在街道上,给灰蒙蒙的南京城添了几分暖意。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开着门,挂着“大减价”“过年大酬宾”的招牌,行人来来往往,大多穿着臃肿的棉衣,脸上带着过年的期盼——只有少数人注意到,街角的宪兵比平时多了不少,腰间的枪套敞开着,透着一丝紧张。

宋希濂看着这和平的景象,心里却沉甸甸的。他知道,这和平维持不了多久了。再过半年,日军的铁蹄就会踏破华北,然后南下淞沪,南京城的繁华也会被战火吞噬。他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,做好准备。

半小时后,汽车停在了金陵饭店门口。这是南京最豪华的饭店之一,门口停满了轿车,穿着西装的侍者正殷勤地为客人开门。邱维达已经在门口等着了,他换了件藏青色的中山装,头发梳得整整齐齐,手里拿着个公文包,看上去比平时更显正式。

“来了。”邱维达迎上来,压低声音说,“我刚才问了下饭店的侍者,陈立夫带了两个人来,一个是他的秘书,还有一个是系的骨干,叫张道藩,听说专门负责拉拢军队将领,你待会儿说话要小心点。”

宋希濂点点头,拍了拍邱维达的肩膀:“放心,我心里有数。你跟在我身边,要是他们提过分的要求,你就帮我打个圆场。”

两人走进饭店,侍者领着他们上了二楼的包厢。包厢门一推开,就看见陈立夫坐在主位上,穿着件灰色的长袍,手里拿着个紫砂茶壶,正慢条斯理地品茶。他身边坐着两个人,一个穿着西装,戴着金丝眼镜,应该是他的秘书;另一个穿着中山装,面容精干,眼神锐利,想必就是张道藩。

“荫国,你可算来了。”陈立夫放下茶壶,站起身笑着迎上来,“快坐,我都等你半天了。”

宋希濂拱了拱手,笑着说:“立夫先生久等了,刚才去后勤部办点事,耽误了点时间,还望海涵。”

几人分宾主坐下,侍者很快端上了菜——盐水鸭、炖生敲、金陵丸子,都是南京的特色菜,还有一瓶上好的茅台。陈立夫亲自给宋希濂倒了杯酒,笑着说:“荫国啊,你是黄埔三期的佼佼者,这几年在36师干得不错,委员长多次在我面前夸你,说你是‘年轻将领里的栋梁之才’。”

宋希濂端起酒杯,轻轻抿了一口,谦虚地说:“都是委员长栽培,还有立夫先生和各位前辈的指点,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。”

“话可不能这么说。”陈立夫放下酒瓶,话锋一转,“我听说你最近在整理华北的防务报告,还写了份《中央军嫡系部队扩编建议书》?不知道你对华北的局势怎么看?”

宋希濂心里一紧——果然,陈立夫早就知道了扩编的事。他放下酒杯,斟酌着说:“立夫先生,实不相瞒,我最近看了不少日军在华北的演习报告,心里很是担忧。日军驻屯军增兵丰台,又换防了新编师团,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他们是在为开战做准备。咱们中央军的嫡系部队,尤其是36师、87师、88师和教导总队,作为委员长手里的王牌,必须提前做好准备,不然到时候恐怕会陷入被动。”

张道藩在一旁插了话,语气带着点试探:“宋师长的意思是,要扩编部队?可现在国库空虚,要是扩编,军饷、装备、粮食都是问题,而且其他部队要是有意见,怕是不好收场吧?”

宋希濂看了张道藩一眼,笑着说:“张兄的顾虑我理解。不过我在建议书中提到,扩编的经费可以从两方面解决——一是南洋华侨的捐款,最近华侨抗日热情高涨,捐款源源不断;二是海外采购,我已经跟德国、苏联的军火商联系过,他们愿意先供货,等战后再付款。至于其他部队的意见,我想只要咱们把扩编的目的说清楚,是为了抗日,为了保家卫国,他们也不会反对。”

邱维达在一旁补充道:“而且咱们扩编的四支部队,都是中央军嫡系,装备和训练都比其他部队好,扩编后能形成更强的战斗力,到时候抗日战场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,这对全国的士气也是一种鼓舞。”

陈立夫端着茶壶,手指在壶身上轻轻摩挲着,没有说话。他心里清楚,宋希濂的扩编方案其实是可行的,而且一旦成功,宋希濂在中央军里的地位会更稳固。可他更担心的是,扩编后的36师会脱离系的控制——宋希濂向来不怎么跟系走动,要是他手里的部队更强了,以后恐怕更难拉拢。

“荫国啊,”陈立夫放下茶壶,看着宋希濂,“你的想法是好的,可扩编不是小事,得委员长点头才行。不过我可以帮你在委员长面前美言几句,只是……”

他顿了顿,目光落在宋希濂身上:“36师最近是不是要补充一批军官?我这里有几个年轻人,都是黄埔毕业的,能力不错,也很有抗日热情,要是你不介意,我可以推荐他们去36师,帮你分担分担压力。”

宋希濂心里冷笑——来了,果然是想安插人。他脸上却依旧带着笑,说:“多谢立夫先生的好意。不过36师的军官补充有严格的流程,要经过参谋处考核,还要看他们的实战经验,我不能因为个人关系就破例。要是立夫先生推荐的人真有能力,不妨让他们来参加考核,要是能通过,我肯定欢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