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 黑土新生(1 / 2)

村小学的废墟旁,那几根支撑着危墙的粗大原木,像疲惫的臂膀,勉强托举着一段摇摇欲坠的过往。肖霄站在这里,目光却已穿透了眼前的破败,投向了更远处那片在冬日阳光下沉默舒展的广袤黑土地。寒风吹拂着他额前几缕灰白的发丝,也吹动了他心中那片沉寂多年的、关于这片土地的复杂情感。修建学校,是急救,是弥补亏欠,是点燃一盏希望的灯。但这盏灯,能否照亮一条可持续的、通往未来的路?他深知,仅仅如此,还远远不够。

村委会那间生着铁皮炉子的办公室里,烟雾缭绕。老支书王铁山召集了村里还能说得上话的几位老人和现任的村干部,包括那个沉默寡言的会计栓柱。肖霄、苏晨和晓梦也都在。炉火噼啪作响,映照着几张饱经风霜、带着期盼与迷茫的脸庞。

肖霄没有坐在主位,他搬了张木凳,和众人围坐在炉子旁,姿态放松,眼神却锐利而专注。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自己的计划,而是像一个谦逊的学生,开始发问。

“老支书,各位叔伯兄弟,”他的声音平和,带着上海口音,却又努力融入这里的语调,“我离开二十多年了,对咱村现在的情况了解不深。就想问问大家,咱们胜利村,除了种玉米、大豆这些主粮,地里头,还长别的不?或者说,咱们这地方,有啥别的营生没有?”

屋子里静了一下,众人都有些意外。他们以为肖霄会直接谈修学校的具体安排,没想到他会问起这个。老支书磕了磕烟袋锅,沉吟着说:“地里头?主要还是苞米、黄豆,这是老传统了,交了公粮,剩下的也就刚够嚼谷。也有些人家里种点土豆、白菜自家吃。营生……唉,能有啥营生?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,留下的,就守着这点地,农闲时,有力气的去附近林场或者镇上找个零工,挣几个活钱儿。”

一个被称为“老蔫儿”的村民嘟囔道:“咱这地方,偏,路又不好,除了土坷垃还是土坷垃,还能有啥金疙瘩不成?”

肖霄耐心地听着,点了点头,继续引导:“那……咱们这儿的山林呢?我记得后山那片白桦林,还有更远点的杂木林,资源咋样?”

栓柱这时开口了,声音不大但清晰:“林子是有,可不让乱砍。有护林员管着。也就是秋天,大家伙儿进去捡点蘑菇、榛子,自家吃或者凑点量卖给下来收的山货贩子,卖不上价。”

“蘑菇?榛子?”肖霄的眼睛微微一亮,“都有些什么蘑菇?量大吗?”

“蘑菇种类多了,榛蘑、元蘑、趟子蘑……都有。”老支书接过话头,“年头好的时候,一片林子能捡不少。就是……这东西娇贵,不好存放,贩子压价压得厉害,有时候辛辛苦苦捡一天,也换不了几包烟钱。”他的语气里带着无奈,显然并未将这些山野之物视为可靠的财路。

苏晨一直安静地听着,这时她轻声插话道:“我记得以前听肖霄说过,咱们这儿的黑土地特别肥沃,而且没什么污染。种出来的东西,品质应该很好吧?”

“那可不!”提到黑土地,老支书脸上露出一丝自豪,“咱这儿的土地,攥一把都流油!种啥长啥!就是……就是卖不出好价钱。”自豪很快又被现实冲淡。

晓梦坐在母亲身边,速写本摊在膝上,她虽然没有插话,却飞快地用画笔记录着这些村民说话时的神态,记录着父亲专注倾听的样子,记录着炉火映照下那一张张写满故事的脸。她感到一种课堂和书本无法给予的、鲜活而沉重的真实。

肖霄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。他身体微微前倾,双手交叉放在膝上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,语气变得沉稳而有力:“老支书,各位,我有个初步的想法,说出来大家一起参详参详。”

屋子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。

“第一,学校,必须立刻修,这是我承诺的,资金我来解决。我会尽快联系施工队,争取在土地化冻后就开工,赶在明年秋天让孩子们搬进去。”他先定下了基调,安抚了众人最迫切的心。

看到大家纷纷点头,眼神热切,他才继续说道:“第二,光修学校还不够。咱们得想办法,让村里人能挣到钱,能留住人,尤其是年轻人。刚才大家也说了,咱们这有肥沃的黑土地,有没污染的环境,还有山里的蘑菇、榛子这些山货。这些都是宝贝啊!”

“宝贝?”老蔫儿疑惑地抬起头,“这些东西能当饭吃?城里人能稀罕?”

“稀罕!可能稀罕了!”肖霄的语气肯定,“现在城里人生活好了,就讲究吃个健康,吃个天然。咱们这没有工厂污染,黑土地种出来的粮食、蔬菜,山里头自然生长的蘑菇、榛子,在城里人眼里,就是绿色食品,是好东西!关键是怎么把它们变成钱。”

他顿了顿,整理了一下思绪,说道:“我琢磨着,咱们可以试试两条腿走路。”

“一条腿,是特色种植。咱们不跟风种那些产量高但价格低的大路货。咱们可以选一些经济价值高的作物,比如……绿色有机杂粮,小红豆、绿豆、黑豆,或者是一些特色的山野菜,比如刺老芽、蕨菜,咱们可以尝试人工培育。我可以在上海帮大家找销路,联系那些注重食材品质的超市、饭店。只要东西好,价格可以比普通的高不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