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仙神轮回编 > 第428章 万家灯火

第428章 万家灯火(1 / 2)

阿努纳吉似乎早已洞察了人类因私心与隔阂而陷入的停滞。他们的解决方案并非强制性的律法或更深入的知识灌输,而是更为根本、近乎于从底层重塑——他们决定赋予人类一种全新的、内在的能力。

他们派出的使者踏遍世界的各个主要大陆与残存文明的中心,在那些地方,动用非人的力量与难以理解的技术,开始铸造三座极其宏伟的高塔。这些高塔并非用于居住或防御,其材质非石非金,闪烁着幽蓝的能量光泽,塔身刻满了复杂到超越人类理解的纹路,直插云霄,仿佛是与天外沟通的桥梁,又或是某种巨大装置的信号发射塔。

当最后一座高塔建造完成,并同时被激活的刹那,一种无声的波动以这些高塔为节点,迅速覆盖了整个世界。所有幸存的人类,无论身处能量护罩之内还是之外,无论清醒还是沉睡,都在那一刻感到意识深处传来一丝微不可察的悸动,仿佛某种沉睡的开关被悄然拨动。

自此,一种全新的、虚无缥缈却又无比真实的能力,融入了每一个人类的意识深处——虚构。

这并非简单的说谎或幻想,而是一种革命性的、特有的认知和创造能力。它包含并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想象。

人类现在能够清晰地构思、描绘并相信那些从未被感官直接体验过的事物——无论是从未见过的神灵、只存在于理念中的完美几何图形、还是某种未来可能实现的工具蓝图。这种能力让思维突破了直接经验的牢笼。

编织与传递共同的故事,这是“虚构”最核心的协同力量。人们可以共同相信一个抽象的概念,即使这些概念在物理世界并无实体。他们可以围绕一个共同的故事团结起来,形成超越血缘和地域的巨大共同体。一个工匠可以相信学者描绘的“能量核心”故事并为之努力,一个战士可以为“守护家园”这个共同虚构的概念而战死,效率源于共同的信念而非强制。

“虚构”提供了强大的认知工具。人类可以构建理论模型、提出假设、建立因果关系的故事来解释自然现象,这极大地加速了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。他们开始用“神怒”、“元素失衡”或“能量潮汐”等虚构框架来理解过去的灾难和当下的环境,虽然不一定科学,但提供了一个可供交流和协作的认知基础。

艺术与符号的创造,这种能力催生了爆炸性的艺术表达。不仅仅是讲述故事,还包括创作音乐、绘画、雕塑、舞蹈,用抽象的符号和形式来表达情感、传递信息、凝聚群体认同。艺术成为了共享虚构的载体,强化了群体纽带。

“虚构”让人类能够清晰地“看到”并相信一个尚未实现的未来图景——一座更宏伟的城市、一种更高效的生产方式、一个没有毒阳的世界。这种对未来的共同想象,为集体行动提供了强大的指向性和动力,使得长远规划和持续投资成为可能。

拥有了“虚构”的能力后,人类社会的面貌开始急剧变化。知识虽然仍可能被部分垄断,但共享的故事和共同的愿景打破了行动的壁垒。人们为了一个共同虚构的目标而更愿意协作、分享资源、交流信息。效率的提升不再是依靠强制,而是源于内在的、对同一套“虚构”体系的认同和追求。

阿努纳吉没有给予直接的答案,而是赋予了人类自己寻找答案、并能够团结一致去实现答案的最根本工具——编织共同故事、相信共同未来的能力。这无疑是一份沉重而强大的礼物,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,但也将未来引向了一个充满未知可能性的方向。高塔矗立,无声地维系着这种全球性的意识变革。

正如阿努纳吉所预期的那般,“虚构”能力的普及,如同在人类文明停滞的泥沼中注入了一股活水,迅速引发了连锁反应。

高效协作与创新发展:最大的变革在于协作效率的飙升。如今,一个“重建通天塔”的传说、一个“寻找地下净水之源”的共同目标,甚至一个关于“驯服闪电为城市供能”的狂想,都能迅速吸引大量志同道合者。他们基于共同相信的这个“虚构”故事,自发组织起来,分工合作,贡献各自的知识和力量。

科技研发不再是闭门造车,基于共同虚构蓝图的交流与试验变得频繁,技术突破和创新以远超从前的速度涌现。同样,文化艺术也迎来了爆炸式发展,共同的神话、对未来世界的描绘、对过去灾难的反思,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,极大地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。

勇气、希望与创造性思维:在依旧严酷的现实中,“虚构”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精神缓冲和动力。一个关于“绿洲必将重现”的故事,能给予拓荒者穿越辐射荒漠的勇气;一首描绘“星辰大海”的史诗,能让在阴暗地下城长大的孩子心中充满希望。这种想象的力量,成为了在绝望中维系文明不坠的精神支柱。更重要的是,培养想象力成为了社会共识,被视为发展一切创造性思维的核心。人们意识到,唯有敢于想象不曾存在过的事物,才能打破现状,找到新的出路。

探索可能与应对挑战:“虚构”成为了应对复杂挑战的关键思维工具。面对难题,人们不再局限于现有的、往往行不通的方案,而是开始习惯性地进行“如果……会怎样?”的思维实验。他们能系统地探索多种可能性,推演各种设想的后果,从而做出更周全的决策。这种能力对于在极端恶劣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至关重要。

“头脑风暴”与记录实践:这种能力的运用也变得日常化和系统化。“头脑风暴”成为了从城市、工坊到决策层的常用方法。人们会围绕一个关键词或一个主题,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,鼓励一切看似荒谬的想法,从中捕捉灵感的火花。并且,人们被鼓励将这些转瞬即逝的想象记录下来。

写日记、编故事、绘画、制作沙盘模型……各种形式都被用来固化和发展这些虚构的产物。一个孩童关于“会飞的房子”的涂鸦,可能会给工程师带来悬浮技术的启发;一个农夫关于“能与作物对话”的梦话,可能会促使生物学家思考植物信息素的应用。每一个虚构的碎片,都被视为未来可能的种子而被认真对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