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并未因这些衍生作品的涌现而感到威胁或困扰,反而有一种见证种子发芽、森林成长的欣慰。
他所带来的,不仅仅是一部作品,更是一个能够自我繁衍、自我进化的思想生态。
这,或许比单部作品的辉煌,意义更为深远。
《三体》所引发的科幻创作浪潮方兴未艾,其思想涟漪已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,开始深度渗透进大秦联邦的社会文化肌理之中。
斯语,这位风暴的源头,却悄然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看似迥异,实则与他文化抱负紧密相连的领域——教育。
这一日,他受邀出席由联邦教育部与文化部联合举办的高层咨询会议,议题是“新时代人文素养与创新思维培养”。
与会者多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、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官员。
斯语的出席,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,标志着他的影响力已获得了主流体制最高层面的认可。
会议上,各位专家引经据典,探讨课程改革、经典阅读、艺术熏陶等传统路径。
轮到斯语发言时,他并未急于抛出观点,而是以一种沉静的语气,讲述了一个现象:
“最近,我注意到很多年轻人,包括一些中学生,在激烈地讨论《三体》中‘执剑人’的责任与困境,争论‘黑暗森林法则’是否适用于人类社会,甚至试图用书中的‘猜疑链’模型来分析一些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在场众人,“这让我思考,我们的教育,是否能够承接住年轻人被这类作品所激发出的、对宏大命题的思考热情?
我们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工具和引导,帮助他们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建设性的、而非仅仅是思辨性的能力?”
他接着说道:“《西游记》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叛逆的勇气,《三体》则点燃了他们探索未知、思考文明命运的火花。
这是极其宝贵的能量。但若缺乏引导,这种能量可能流于空谈,或陷入虚无。
我们的教育,不应仅仅满足于传授已知的知识,更应致力于培养他们驾驭未知、应对复杂性的心智模式。”
他提出了一项具体的建议:由言究堂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合作,遴选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优秀文艺作品(自然包括他自己的《西游记》与《三体》,但也绝不限于此),组织专家团队开发配套的“深度阅读与思维拓展”辅助材料。
这些材料不是简单的读后感指导,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,将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科学乃至伦理的视角融会贯通,学会批判性思考、复杂性理解和创造性表达。
“例如,在阅读《三体》时,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科技发展与伦理的边界,思考个体决策与文明命运的关系,甚至模拟一场‘面壁计划’的推演。
在阅读《西游记》时,则可以深入挖掘其神话背后的文化密码,理解‘心性修炼’的隐喻,对比不同文明的神话叙事。”
斯语阐述着他的构想,“目的不是让他们成为文学家或科学家,而是培养一种能够应对未来世界不确定性的‘通感’与‘智慧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