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的影响力持续发酵。
全球范围内,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列入推荐阅读书目,甚至是相关课程的必读文献。
国际关系学者引用“黑暗森林”理论分析大国博弈;科技伦理学家围绕“执剑人”制度展开激辩;艺术家从二向箔的意象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……
斯语,作为这一切的源头,其形象在公众心目中愈发超然。
他很少再公开谈论自己的作品,偶尔出现在极其高端的文化或科技论坛上,其简短发言也往往聚焦于更宏大的议题,如“技术奇点的人文应对”、“文明多样性与宇宙伦理”等。
他似乎有意地将自己隐藏在作品的光芒之后,但这反而增添了他的神秘感与权威性。
他清楚地知道,《三体》的使命已经完成。
它成功地在这个世界播下了怀疑的种子、理性的锋芒以及对宏大叙事的敬畏。
它将一种全新的思考维度,硬生生地嵌入了蓝星文明的意识之中。
此刻,他坐在书房里,面前摊开的并非书稿,而是一份关于言究堂未来十年发展战略的纲要。
文化帝国的基石已经夯实,思想的利剑也已铸就。
接下来,是时候考虑,如何运用这汇聚起来的力量,去触碰一些更实际、或许也更艰难的领域了。
他的目光掠过战略纲要上的一个关键词——“深度科技孵化器”。
窗外,夜色中的帝都灯火璀璨,而他的思绪,似乎已经穿越了这片繁华,投向了更遥远的、关乎文明根基的未来。
《三体》系列如同一棵根系深植、冠盖参天的巨树,其丰硕的果实不仅滋养了无数读者,更在其浓荫之下,催生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、以其中各种设定和思想为灵感的“衍生科幻”森林。
当《死神永生》的终章为这个宏大的故事画上句号时,它所开启的,却是一个全新的科幻创作时代。
仿佛一道无形的堤坝被冲垮,各种汲取了《三体》养分的科幻作品,开始在全球范围内,尤其是在大秦联邦,呈井喷之势涌现。
这些作品或许在格局和深度上难以比肩原作,但它们从各个角度,对《三体》所提出的那些石破天惊的概念,进行了充满活力的探索、延伸乃至反驳。
在“墨痕”APP新开辟的“星海”科幻专区,以及国内外其他各大科幻平台,此类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:
大量作品围绕着“黑暗森林法则”展开。
有的描绘了在严酷法则下,某个弱小文明如何利用计谋、伪装或独特的科技树,在猎手环伺的森林中艰难求生,甚至上演“虫子”的反杀。
另一些作品则试图构建“黑暗森林”的例外,设想存在某种“宇宙文明公约”的执行者、致力于建立信任机制的“善意文明联盟”,或是依靠某种超越技术的“心灵感应”能力实现绝对沟通,从而打破猜疑链的文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