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类评论开始占据各大论坛的热门位置,读者们咀嚼着这个发现,只觉得越看越有深意,仿佛透过神魔争斗的表象,窥见了某种更为复杂、近乎现实的运行法则。
金角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,坐骑青牛精更是老君的胯下之物;黄眉老佛是弥勒佛的司磬童子;
狮驼岭三魔中的青狮白象是文殊普贤的坐骑,大鹏金翅雕甚至与佛祖有亲;就连通天河里的金鱼精,也是观音莲花池里得了道的宠物。
这些妖魔下界为祸,捉拿唐僧,看似罪孽深重,可一旦孙悟空要下死手,必有主人从天而降,一句“孽畜,还不现出原形”,便轻描淡写地将妖魔收走,往往连一句像样的惩戒都无。
反倒是那些毫无根脚、自行修炼成精的妖魔,如白骨精、七蜘蛛、车迟国三妖,都被孙悟空毫不留情地一棒打杀。
这种鲜明的对比,无法不让人深思。
“原来天上地下,都讲究个背景出身。”
“大圣当年喊出‘皇帝轮流做’,是何等气魄,可最终也不得不在这张无形的网面前低头。”
“这哪里是打妖怪,分明是考验大圣的情商和后台识别能力!”
“细思极恐,这取经路,也是教悟空认清现实、学会妥协的过程啊。”
讨论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,人们从各个角度解读着这种设定。
有愤世嫉俗者,借此讽喻现实中的不公;有深谙世故者,则从中品味出人情练达的学问;
更有学者撰文,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阶层固化和权力庇护现象的隐晦批判。
《西游记》的内涵在一次次的解读中被不断挖掘、丰富,其生命力愈发旺盛。
就在这讨论达到顶峰之时,斯语,或者说言吾,在“墨痕”APP的《西游记》专题页面,更新了一篇简短的《后记》。
他没有直接回应那些关于“背景”的热议,而是笔锋悠远,写下这么一段话:
“西游一场,看似是降妖伏魔,求得真经;实则是磨砺心性,见天地,见众生,最终见自己。
悟空从灵石崩出,无父无母,无牵无挂,是至纯至性,也是至孤至傲。五行山下五百年,压去的是无法无天的狂气,生出的是对因果的敬畏。
西行路十万八千里,一步步走来,金箍棒打碎的是外魔,紧箍咒收紧的是心猿。”
“那些有主的妖魔,打不得,杀不得,非是妥协,而是悟得‘因果’二字。
它们亦是这天地秩序的一部分,其来有自,其去有因。
悟空放过它们,非是惧其背景,而是明了,真正的‘斗战’,非是赶尽杀绝,而是在这纷繁复杂的因果网中,找到那条通往灵山的路径。
打破规则需要勇气,但理解并运用规则,以完成更大的使命,则需要智慧。”
“真经何用?度化众生。然众生皆在因果中。悟空成佛,非是成了那端坐莲台、泯灭个性的泥塑木雕。
‘斗战胜’之名,便是其本性不灭的明证。他只是学会了,将那份与天争锋的锐气,内化为护法伏魔的智慧与担当。”
“西游至此,故事已了。然其中滋味,诸君自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