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看到,许多大学里的文学社、哲学社甚至社会学研究小组,都开始将《西游记》作为研讨的文本。
一些严肃的学术期刊上,也开始出现题为《论<西游记>中的个体与秩序》、《“心猿”意象的哲学溯源与当代启示》等论文。
这股“西学”研究热,反过来又进一步巩固了《西游记》的经典地位。
它不再仅仅是网络爆款,而是正在被经典化,成为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和思想资源。
借此东风,斯语授意言究堂集团,启动了一项宏大的“西游宇宙”拓展计划。
首先,是《西游记》学术注释版的出版。
邀请沈钧儒、梅若鸿等国学泰斗担任顾问,汇聚了一批中青年学者,对书中的典故、名物、佛道术语、地理隐喻等进行详尽考据和注解,力求打造一部权威的研究范本。
其次,基于读者对角色深层内涵的兴趣,推出了《悟空传》、《八戒日记》、《沙僧的担子》等一系列官方授权的外传小说、广播剧。
这些作品从不同角色的内心视角出发,填补原着留白,深化人物形象,同样大受欢迎。
在影视方面,与秦风映像合作的《西游记》系列电影正式立项,导演张黎表示将采用最顶尖的技术,但核心是忠于原着的哲学内核,展现“一个人的史诗”。
电视剧改编权则引起了各大电视台的激烈竞标。
同时,“墨痕”APP上线了《西游记》专题频道,不仅收录了全文和各种版本的有声书,还开辟了学术讨论区、同人创作区,形成了一个活跃的“西游”文化社区。
斯语本人,则在一次高规格的文化论坛上,发表了题为《从西游到东渐:文化符号的生成与传播》的演讲。
他系统地阐述了《西游记》如何从一部小说,演变为一个蕴含丰富解读可能性的“文化符号”,以及这种符号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传播路径。
他的演讲,被视作对当前“西游热”的一次权威总结和理论提升。
至此,斯语凭借《西游记》所积累的声望、资源和理论高度,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作家或文化商人的范畴。
他成为了一个文化现象的缔造者和阐释者,一个在官方、学界、市场三方都拥有巨大影响力和良好口碑的独特存在。
他从容地游走于各个圈子,与文坛耆宿谈笑风生,与资本巨擘洽谈合作,与官方机构共商文化发展大计。
那些曾经的打压和质疑,早已化为无形。
甚至有些当初批评最激烈的人,现在也开始转而研究《西游记》的“微言大义”。
站在云顶苑的书房里,斯语看着墙上悬挂着一幅被赠送的墨宝,上面写着“造化西游”四个大字。
他知道,属于《西游记》的时代还在延续,并且因其内涵的深邃,其生命力可能会远超预期。
而他也已经准备好,将这份影响力,投射到更广阔的天空。
文化的传播之路,下一站,或许该是星辰大海,或许是历史长河的深处,又或许,是其他尚未被充分发掘的领域。
他的手中,还握着无数张足以再次改变这个时代文化格局的牌。
“妖怪都有背景,悟空也只能放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