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5章 会议(2 / 2)

压力倍增,但斯语的思维却愈发清晰。

他将任务分解,高效安排时间。

白天,他继续打磨《大秦帝国之裂变》的最终书稿,反复核验关键史实和细节描写,为即将到来的研讨会做足功课;

夜晚,则着手构思和撰写斯特哥尔摩论坛的演讲稿,力图用精炼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,向世界勾勒出东方叙事美学的独特魅力与发展脉络。

这两件事,一件关乎国内学术界的认可,一件关乎国际舞台的发声,看似不同,实则内核一致——都是对他创作理念和成果的检验与肯定。

在此期间,《天龙八部》的连载并未停歇,剧情已推进至乔峰追寻身世、阿紫痴缠、以及西夏招亲等错综复杂的阶段。

读者们为乔峰的命运揪心,也为段誉与王语嫣的感情走向争论不休,网络热度依旧居高不下。

斯语凭借其非人的掌控力,在不同的创作频道和现实事务间切换自如,仿佛一个冷静的指挥家,同时驾驭着多个声部的交响。

周明轩等人也得知了斯语将赴瑞诺威演讲的消息,纷纷发来祝贺。

“斯语兄,这可是为国争光啊!”周明轩在电话里笑道,“到时候需要我们这边提供什么支持,比如翻译、随行安排什么的,尽管开口!”

斯语谢过了他的好意。他清楚,这次出行,言究堂团队会做好万全准备。

终于,《大秦帝国之裂变》内部研讨会的日子到了。

会议地点选在了一家格调雅致的学术会馆。

出版方、以及斯语这边,与华章古籍出版社的刘启明副总编及其带领的两位资深编辑,分坐长桌两侧。

气氛略显凝重。

刘启明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中年学者,气质严谨,甚至有些古板。

会议伊始,他果然率先发难,就书中几个关于秦军编制、爵位晋升细节以及某些器物出现的年代提出了质疑,语气虽然克制,但带着明显的考据癖特有的挑剔。

斯语耐心听完,没有直接反驳,而是示意顾磊将提前准备好的、厚厚一摞参考资料复印件分发给对方。

其中包括了相关的考古简报、学术论文引述,以及他自己在雍城、栎阳等地考察时记录下的与史料相互印证的地理、实物细节。

“刘副总编提出的几点,很有见地。”斯语语气平和,开始逐一回应。

他不仅引经据典,解释了书中如此描写的史料依据,更结合实地考察的感悟,阐述了在文学创作中进行适度艺术加工以增强表现力的必要性。

他的论述逻辑清晰,证据扎实,且对秦史的理解明显有着超越普通作家的深度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(从今天开始,日万改为日六了哈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