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章 青花瓷(1 / 2)

在景德的那几天,斯语几乎完全沉浸在了瓷器的世界里。

他走访了不同的作坊,观看了从采泥、练泥、拉坯、利坯、画青花、施釉到入窑烧制的全过程。

他与年迈的画师交流,听他们讲述不同朝代(指大秦历史上不同的时期)青花料的特点与绘画风格的流变。

他也在年轻的陶艺家工作室里,看到了他们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结合的尝试,虽然有些略显生硬,但那份探索的勇气让他欣赏。

泥土、釉料、画笔、窑火……这些元素在他脑中不断碰撞、重组。

那素白坯体上,用钴料描绘出的幽菁蓝色的图案,尤其令他着迷。

那蓝色,或浓或淡,或深或浅,在透明的釉层下,呈现出一种既清晰又朦胧,既冷静又温润的独特美感。

如同烟雨笼罩的江南,如同美人眉宇间的一抹淡愁,如同历史深处一个含蓄而优雅的梦境。

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在他心中酝酿。

不是小说,不是纯音乐。

而是一首歌。

一首能捕捉这青花神韵,将这跨越时空的美丽与哀愁诉诸旋律的歌。

在景德最后一天的清晨,天刚蒙蒙亮,窗外便飘起了细密的雨丝。

空气湿润而清凉,将老城区的青瓦白墙晕染得如同一幅水墨画。

斯语原本计划上午再去拜访一位擅长仿制“前朝”青花的高手,却接到古窑遗址那边一位相熟老把桩师傅的电话。

“小伙子,你运气好。那窑‘仿古青花’,今天开窑。这雨落得正是时候,来看看吧,带着水汽看刚出窑的瓷器,别有一番味道。”

斯语心中一动,立刻改变了行程,撑着伞再次来到了古窑区。

柴窑已经彻底冷却。

窑工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窑门,一股混合着泥土、矿物质和烟火气的独特味道弥漫开来。

窑内的匣钵还带着余温,在蒙蒙细雨中蒸腾起丝丝缕缕的白汽。

一件件瓷器被依次取出,摆放在铺着干净棉布的长条案上。

当那只仿古青花玉壶春瓶被捧出来时,斯语的呼吸不由得微微一滞。

细雨无声地落在还带着窑温的瓶身上,发出极轻微的“滋滋”声,瞬间化作更细微的水汽氤氲开来。

就在这水汽的缭绕中,那只瓶子静静地立在那里。

瓶身素白,温润如玉。

其上用钴料绘制的缠枝莲纹,发色幽菁,深沉处如墨落宣纸,浅淡处似雨过天青。

那蓝色,在湿润的空气和瓶体本身的微光映衬下,仿佛活了过来,在洁白的胎体上静静流淌、呼吸。

雨水顺着瓶壁滑落,更添几分冰肌玉骨般的清冷与灵动。

没有炫目的光彩,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。

它就那样安静地存在着,却仿佛凝聚了千百年的时光,将泥土的质朴、匠人的心血、窑火的淬炼以及这清晨雨丝的温柔,全部融为了一体。

一种内敛的、含蓄的、却又无比强大的美感,扑面而来。

斯语静静地站在细雨中,伞沿的水珠连成线滴落。

他忘记了周遭窑工们忙碌的身影,忘记了渐大的雨声,眼中只有那只沐浴在蒙蒙烟雨中的青花瓷瓶。

在这一刻,他深刻地理解了何为“天青色等烟雨”。

那不仅仅是一种对烧制条件的苛刻要求,更是一种极致的美,只有在最恰当的氛围烘托下,才能绽放出其全部神韵。

眼前这一幕,与他脑海中那首已然成型的《青花瓷》的旋律和意境,完美地重叠在了一起。

他感受到了一种跨越媒介的共鸣。

音乐捕捉了瓷器的魂,而瓷器,则为音乐提供了最完美的视觉注脚。

这种美的震撼,如此直接,如此纯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