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文化隐喻(2 / 2)

网友们引经据典,从大秦古老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,谈到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、民间器乐;

从《精忠报国》的雄浑悲壮,谈到《回马枪》的创新融合;

从问徵作品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结合,谈到市场上众多优秀音乐人的创作。

他们试图说明,音乐的种类本无高低之分,只有风格与表达方式的差异,大秦拥有丝毫不逊色于任何文明的、深厚而独特的音乐传统。

然而,这种理性的声音,在对方蓄意的、带有侮辱性的攻击面前,显得有些无力。

外网的那些嘲讽和谩骂更加变本加厉,甚至出现了许多不堪入目的种族歧视言论。

于是,战火升级了。

大秦的网友们,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网民,彻底被激怒了。

他们决定放弃无谓的争论,要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——语言的艺术,来给予对方最凌厉的回击。

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、展现汉语博大精深与骂战创造力的网络奇观,就此上演。

大秦网友们并没有使用粗俗直白的脏话,那会被对方抓住把柄反讽为“素质低下”。

而是将阴阳怪气、指桑骂槐、谐音梗、文化隐喻运用到了极致。

有网友将莱斯特的照片p成了坐在井底的青蛙,配文:“井底之蛙呱呱呱,坐井观天说天小。

尔等交响虽宏大,不过吾皇御膳房一勺。”

(暗讽对方眼界狭窄,傲慢无知,同时用“御膳房一勺”贬低其引以为傲的宏大,可谓杀人诛心。)

有精通外语的网友,直接将大秦的古诗词“翻译”成了外语回敬过去。

比如,将“夏虫不可语冰”巧妙地意译成“dontdiscssyphonywithaiwhohasnosoul.”(不要与没有灵魂的音乐家讨论交响乐)。

气得对方直跳脚却又无法精准反驳其深层的蔑视。

更有才子直接作起了打油诗和对联。

上联:“莱斯特林中耍大刀,班门弄斧不知羞”

下联:“交响乐里称霸王,坐井观天实可笑”

横批:“对牛弹琴”

这幅对联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发往外网,其中蕴含的几个典故(班门弄斧、坐井观天、对牛弹琴)让外国网友看得云里雾里,需要查半天资料才能勉强理解其侮辱性之强烈,理解之后更是集体破防。

有网友用美食做比喻:“尔等交响,如同夹生牛排,血淋淋看似生猛,实则难以下咽,缺乏我大秦美食文火慢炖之精髓与回味。”

此条评论下,附上了九宫格的满汉全席图片,色香味俱全,引得无数外国吃货留言表示“看饿了”、“求食谱”,无形中又瓦解了对方的攻击阵线。

最绝的是,有网友开始用音乐术语回敬,“贵国交响,和声进行如此保守,还在死守功能圈,怕是还没从巴洛克时期走出来吧?

曲式结构千篇一律,奏鸣曲式用到老,缺乏我大秦音乐‘散-慢-中-快-散’的起承转合之妙。

建议多听听我国《梅花三弄》,学学什么叫‘线性思维’和‘音腔变化’。”

这番极其专业、直戳对方音乐体系“痛点”的评论,让不少懂音乐的外国网友都哑口无言,甚至有人开始偷偷搜索《梅花三弄》是什么。

大秦网友们骂人不带脏字,却字字珠玑,句句扎心。

(作者能力上限为十章哈!感谢诸位,外卖有钱啦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