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感谢好看喜欢的送的催更符)
他拿出手机,点开了一个名为“梨园清音·戏曲艺术交流”的微信群。
这是之前因《回马枪》与戏曲协会合作时,沈墨池会长邀请他加入的群。
里面汇聚了帝都乃至全国戏曲界的老中青三代从业者、乐师和研究者,平时颇为热闹,常交流演出信息、探讨技艺、甚至分享一些行业内幕趣闻。
他很少在群里发言,一直处于潜水状态。
他组织了一下语言,在对话框里输入:
“各位老师好,冒昧打扰。
本人近期想系统学习二胡与古筝,不为考级演出,只为深入理解传统音乐韵味。
今日试听了两位院校背景的老师,技巧娴熟,然觉其音少了几分‘烟火气’与‘老味道’,与心中所求略有差距。
不知群内各位老师,可否推荐一二位于民间、或许名声不显,但手上功夫扎实、尤其深谙传统韵味、能拉出\/弹出‘故事’来的老师?感激不尽。”
这条消息发出,起初群里安静了几秒,似乎大家都在消化这略显特殊的要求。
很快,消息提示音便开始接二连三地响了起来。
“斯语先生好!(拱手)您这要求提得内行!
学院派有学院派的好,规矩,漂亮。
但要论那股子‘味儿’,确实还得是那些在戏班子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乐师!”
一位备注为“某剧团鼓师”的成员率先回应。
“斯语先生是想学‘心法’,不止是‘指法’啊。
这个有点难找,现在这样的老师傅越来越少了。”
另一位花脸演员感慨。
这时,一位备注为“国家剧院退休琴师-周老”的成员发了言,他在群里德高望重:
“斯语小友所求,老夫明白。
是要找那些‘活’在音乐里,而不是‘演’音乐的人。
我倒是想起两个人来,或许符合你的要求。”
周老接着介绍道:
“一位是胡炳权,胡师傅。
今年该有六十七了吧。
他可不是什么音乐学院毕业的,是正儿八经的‘娃娃腿’,从小在冀中老家的梆子戏班里长大,一把二胡拉了五十多年。
后来戏班散了,他就在帝都的公园里、地下通道里拉琴,一拉就是十几年。
你别看他现在‘落魄’,他那把二胡,拉出来是真有东西。
喜怒哀乐,人生百态,都在他那两根弦上。
他拉的《江河水》,能让你听得心都揪起来,那才是真正的‘哭腔’。
他没什么奖项,也没什么头衔,但你要说‘味道’和‘故事’,找他,准没错。”
群里不少人附和:
“胡老爷子我知道!在景山公园那边常能听到,那琴声,绝了!”
“是啊,他拉琴不为钱,就为个痛快。
有时候拉高兴了,能给你拉一上午不带重样的。”
周老继续介绍第二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