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如月有阴晴圆缺,网络舆论也永远存在着对立面。
当《鬼吹灯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拥趸的同时,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也如预料般响起,并且比以往更加尖锐,直指作品的“道德”与“法律”红线。
“写什么不好,非要写盗墓?这不是鼓励人去挖坟掘墓吗?”
“把违法犯罪的行为当主角来写,言吾的三观是不是有问题?”
“这种书就不该让它出版!带坏小孩子!”
“为了博眼球,真是没有下限了!”
这些言论起初还只是零散的批评,但很快,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推波助澜下,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声浪。
其中,就包括那个因诽谤败诉、名声扫地、对斯语怀恨在心的冯骥。
他不敢再明目张胆地造谣,却躲在暗处,精心撰写了一封举报信,直接投递到了大秦联邦文化与网络内容管理局(简称文网局)。
文网局是大秦负责监管文化产品、网络内容,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官方机构,权力不小。
冯骥在举报信中,极尽煽动之能事,声称《鬼吹灯》“宣扬盗掘古墓这一严重犯罪行为”、“扭曲青少年价值观”、“破坏文物保护”、“其内容低俗、迷信、恐怖,对社会风气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”,并危言耸听地暗示言吾其心可诛,可能别有目的。
这封举报信,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一块石头,在文网局内部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。
毕竟,“言吾”这个名字,以及《鬼吹灯》引发的巨大社会关注度,让他们无法等闲视之。
文网局迅速组织了一次内部研讨会,与会者包括文化政策研究、内容审查、法律顾问以及舆情监测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。
会议气氛有些凝重。
一位负责内容审查的处长首先发言,语气严肃:
“《鬼吹灯》这部作品,其题材确实非常敏感。它将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盗墓行为作为故事主线,主角的身份设定存在争议。
虽然目前内容尚未直接描写具体盗墓手法,但其导向性值得警惕。根据以往经验,这类内容容易引发模仿,社会风险确实存在。
我个人建议,应予以约谈,要求其进行大幅修改,或者……暂停连载。”
他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保守派的看法。
然而,文化产业发展部门的负责人立刻提出了不同意见:
“我不同意!看待问题不能如此片面和僵化!《鬼吹灯》虽然题材敏感,但其本质是文艺创作,是虚构的小说!我们不能因为题材涉及违法犯罪,就否定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。
这部小说融合了大量的历史、民俗、风水、考古知识,展现了我们大秦深厚的文化底蕴,其独特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极具吸引力!
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文化现象,甚至可能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流派!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和引导,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扼杀!
如果连这样的创新都无法包容,我们大秦的文化产业还如何发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