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“鲲鹏号”于北方海域发出震撼初啼的同时,数千里之外的泉州,另一场无声的较量也在细微处悄然进行。
自从与周奎密谈,接到刘体纯的密信后。
黄道周便如同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微光,虽然风险巨大,但那“罢黜郑氏,夺回兵权”的提议,如同最后一根救命稻草,他必须抓住。
他深知此事绝不可张扬,只能依靠最信任的门生弟子,进行最隐秘的串联。
在他的授意下,几位机敏且忠贞的弟子,如王文忠、林清雄等人,开始利用各种身份和机会,小心翼翼地接触郑家军队的中下层军官,尤其是那些对现状不满、或心中仍怀有忠君报国之念的军官。
他们或在茶馆“偶遇”,或在诗酒唱和中“不经意”地谈论时局,或通过同乡、旧谊的关系旁敲侧击。
过程极其谨慎,言语多用隐喻,不敢有丝毫逾越。
他们传递的核心信息并非直接策反,而是试探性地抒发对国事的忧虑,对郑芝龙按兵不动、甚至可能与北虏暗通款曲的失望,并隐约赞扬那些依旧心系大明、不忘故主的忠义之士。
然而,郑芝龙在福建经营多年,树大根深,党羽遍布军旅。这种接触风险极高,稍有不慎便会引来灭顶之灾。进展缓慢,且如履薄冰。
但在这片压抑的黑暗中,一个意外的发现,如同一颗火种,燃起了黄道周及其弟子们新的希望。
在一次极为偶然的机会下,王文忠通过一位与郑家有些远亲关系的士人,了解到一个情况。
郑芝龙的长子,如今在军中已开始崭露头角的郑森,其立场似乎与其父颇有不同!
这位年轻的郑家大公子,自幼接受儒家教育,师从名儒,深受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