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武帝虽心有不忍,却也无力提供更多支持,只能含泪准奏。
黄道周毫不气馁,他只带着三个自愿跟随的门生,打着隆武朝廷的旗号,毅然离开了福州,向北进发。
他们没有仪仗,没有护卫,只有一腔热血和几辆装载着银两与文书的小车。
隆隆作响的车轮,辗压着崎岖不平的山路。
满头白发的黄道周,骑着一匹瘦马,擎着一面黄字帅旗,脸上是少有的坚毅和决绝。
此去,他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,他要以他的热血,唤醒国人。
可以说,这是华夏历史上最悲壮、最无奈的一次北伐。
可是,华夏从来不缺少满腔热血之人。
这位老臣的忠义之举,在沿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四个孤零零的身影背后,开始有人默默的跟随。
他们的手里,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器,也许是一柄竹枪,也许是一把锄头。
一个,两个,三个,……,一百个,……
消息传开,许多对故明尚存怀念、对清军暴行充满愤慨的士绅、学子乃至平民百姓,深受感动。
他们或捐献银两,或自带干粮兵器,纷纷前来投效。
“黄阁老如此高龄,尚不惜身家性命,我等岂能坐视?”
“愿随阁老北上,杀虏报国!”
……
一路行来,不断有义勇加入队伍,声势渐壮。
黄道周凭借其个人威望和真诚,又陆续筹集到六千八百余两军饷,最终招募集结了近九千名乡勇。
这支队伍装备简陋,缺乏训练,但士气高昂,他们高举着“抗清复明”的旗帜,怀着悲壮的心情,向着前线挺进。
而在福州,郑芝龙冷眼旁观着这一切。对于黄道周“不自量力”的北伐,他嗤之以鼻,不仅一兵一卒未发,一粒粮食未给,甚至暗中下令,严禁自己麾下的将领与其接触,以免引火烧身。
苍茫的闽赣古山道上,一支由白发学士带领的、充满悲怆与希望的队伍,正步履蹒跚地走向未知的战场。
他们的前方,是强大的清军铁骑,他们的背后,是冷漠的“自己人”。大明王朝的最后气节,
在这一刻,仿佛都压在了这位瘦弱老臣的肩上,孤独,而又无比沉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