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丰台窥秘(2 / 2)

“至于这个短炮……”孔有德走到臼炮旁,拍了拍冰冷的炮管,咧着嘴一笑道:

“乃是发射‘开花弹’之用,想法不错,但工艺粗糙,炸膛风险甚高,精度也差强人意。比起我大清的红衣大将军炮,威力相差甚远,不过是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。”

他这番话,半真半假,既是为了搪塞这些泰西人,防止他们刨根问底,也是出于一种复杂的心理——既对刘体纯能造出如此利器感到嫉妒和警惕,又不愿在洋人面前长他人志气。

南怀仁和汤若望等人都是人精,岂是那么容易糊弄的?他们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判断。

孔有德在隐瞒!

这些武器背后所代表的技术,绝非什么“微末伎俩”或“炼金术士的小道”,而是极其严谨一种创新技术的结晶!

他们不由得想起了历史。自从大明永乐年后严厉海禁,郑和宝船的伟业成为绝响,朝廷不再需要庞大的远洋船队,数十万相关的船工、工匠、学者流落民间,甚至远走海外。

许多先进的造船、导航、乃至相关的机械和火药技术,或许正是在这个过程中,逐渐流传到了泰西,间接促进了欧洲航海时代和军事技术的发展。

而现在,似乎有一种可能,在中国本土,仍然隐藏着某些未被朝廷重视、却一直在民间缓慢发展的技术脉络,而这个刘体纯,不知以何种方式,竟然将其发掘并运用到了军事上,取得了惊人的效果。

“王爷所言极是,中华地大物博,能工巧匠辈出,有些奇巧发明实属正常。”

南怀仁顺着孔有德的话头,表面上表示赞同,话锋却悄然一转说:“不过,此等利器若能加以改良,使其更为安全可靠,必能大大增强我大清王师的威力。不知王爷可否允许我等仔细观摩一二?或许能从泰西的角度,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。”

汤若望也立刻附和道:“正是!王爷,我对这‘开花弹’的引信结构颇感兴趣,若能研究明白其延时或触发原理,或许能对我朝红衣大炮的弹种有所增益。”

他们的态度极其谦恭,理由也冠冕堂皇——为了帮助大清改进技术。但内心深处,那股源自文艺复兴以来对知识和技术的极致渴望,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、为其母国获取先进军事技术的隐秘使命,驱使着他们迫切地想要解开这些武器的秘密。

孔有德眼神闪烁,他既需要这些西洋人的学识来帮助理解甚至仿制这些武器,又本能地提防着他们。

他沉吟片刻,终于松口道:“二位先生既有此心,本王自然欣慰。这些东西就暂存于此,你们可以观看,但不得拆卸,不得记录图样,所需物料需经本王批准方可取用。切记,此乃军国重器,不可外泄。”

“那是自然!多谢王爷信任!”南怀仁和汤若望等人连忙躬身道谢,脸上露出欣喜之色。

虽然限制重重,但至少获得了近距离研究的机会。

走出库房时,几位传教士再次回头看了一眼那些静静陈列的武器,目光灼热。

他们知道,谁能率先掌握这些技术,谁就能在即将到来的时代中占据绝对的主动。

一场围绕火帽与开花弹的秘密研究,乃至潜在的技术窃取与反窃取的暗战,已然在这丰台大营的火器工坊里,悄然拉开了序幕。

而远在德州的刘体纯尚且不知,他带来的技术火花,已然引来了西方最早期的“工业间谍”的目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