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凭什么他们能进主力团,我们就要当‘县大队’?”
“老子也是从雪山草地爬过来的,现在倒成了‘黑户’了?”
“是不是旅长不相信我们了?”
各级政治干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。徐翰文亲自下到基层,召集官兵座谈,耐心解释。
“同志们,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,这是斗争策略!国民政府只给我们一万二千人的粮饷,如果我们三万多人全都亮出来,他们就会卡我们的脖子,不让我们上前线!我们这是‘戴着他的帽子,走我们自己的路’!”
“你们不是被抛弃了,你们是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任务!主力团是尖刀,你们就是扎根根据地的基石!没有你们,主力团打胜仗也没用!将来根据地扩大了,部队要发展,你们就是新主力的骨干!”
“无论穿不穿那身‘虎皮’,无论名册上有没有你的名字,你们永远是独立旅的兵,是共产党领导的战士!这一点,永远不会变!”
林峰也深入到情绪最大的几个“超编”团队中。他没有讲太多大道理,而是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,沉声说道:
“我知道大家心里憋屈。我林峰也一样!但我们当兵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那点名册上的虚名,还是为了打鬼子,保家卫国?”
“现在,日本鬼子正在屠杀我们的同胞,侵占我们的土地!我们在这里多耽误一天,前线的百姓就多受一天罪!为了能早日开赴前线,我们个人受点委屈,算得了什么?”
“我向大家保证,无论你们现在是什么名义,只要我独立旅有一口吃的,就绝不会饿着大家!只要枪声一响,我们永远是一家人!”
旅长和政委推心置腹的话语,逐渐化解了官兵心中的疙瘩。加上党组织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老红军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,整编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,虽有波澜,但未引发大的动荡。
与此同时,后勤部门也在紧张地忙碌着。有限的“官方”配给被精打细算,而更多的物资,则通过地下渠道、自行生产和根据地的支持,悄悄储备起来,准备供给那些“不存在”的部队。
一个月后,整编初步完成。
表面上,八路军独立第一旅下辖三个主力团(约七千人),以及旅直属炮兵、骑兵、工兵、通信、警卫等营连(约五千人),刚好凑足一万二千之数。部队换上了国民革命军的灰色军装,戴上了青天白日帽徽,但红星,被许多战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了贴身的口袋里。
而在这支“名编”部队的身后,是分散在黄河两岸、陕北数个县区的,多达两万余人的“影子”力量。他们有的穿着便衣,拿着“落后”的武器在进行训练;有的已经以工作队、生产队的名义,开始向预定战区渗透。
站在旅部门前的土坡上,林峰望着山下正在操练的、军容严整的“名编”部队,又望向远方苍茫的、隐藏着他真正主力的大地,心中豪情与压力并存。
徐翰文走到他身边,轻声道:“旅长,框架算是搭起来了。接下来,就是等着总部的命令了。”
林峰点了点头,目光投向东方,仿佛已经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和华北战场的炮火。
“名编一万二,铁流三万三。老徐,你说,当我们这把裹着‘合法’外衣的尖刀,真正捅出去的时候,会搅动怎样的风云?”
他不需要回答。答案,将在即将到来的血与火中,由他和他的独立第一旅,亲手书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