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回县长,初步意向是,”李长河翻了一下笔记本,“由斌海集团作为主要投资方,负责项目的大部分资金投入、土地获取以及本地关系的协调。‘万商联’输出品牌、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、设计、招商和后期的运营管理。双方成立项目公司,共同推进。简单说,就是刘斌出钱出地出力气,‘万商联’出品牌出管理出资源。”
这个模式很常见,也相对合理,降低了“万商联”的风险,发挥了刘斌的本地优势。
林风靠在椅背上,手指轻轻敲着桌面,沉思片刻,问出了一个他最关心的问题:
“李局长,你和刘斌接触下来,感觉这个人怎么样?是真心实意想为家乡做点事,踏踏实实干实业,还是……更倾向于短期投机,玩资本运作的那一套?”
这个问题很直接,也很有分量。李长河显然没料到县长会问得这么深入,愣了一下,随即谨慎地组织着语言:
“这个……林县长,从我个人接触的感受来看,刘斌这个人……还是很有冲劲和想法的。他对自己要做的项目很有激情,谈起规划来头头是道,对市场也做了不少功课。感觉不像是那种纯粹炒地皮、玩概念的投机客。他多次表示,看好安隆的长远发展,想做一个能留得下、立得住的地标项目。”
他停顿了一下,似乎在权衡措辞,然后补充道,语气更加客观:“当然,县长,商人的本质是逐利,这一点是肯定的。刘斌投入这么大,肯定是要追求投资回报的。但我觉得,他的方式和目标,更像是想通过做一个成功的项目,来证明自己的能力,同时把企业带到一个新的高度,是谋求长远发展的。至少目前看来,诚意是有的。”
林风静静地听着,脸上没有任何表情,但心中却在仔细品味李长河的每一句话,每一个用词。李长河的评价总体是积极正面的,但也留有余地,符合一个基层干部谨慎的作风。
如果李长河的判断基本准确,那么这个刘斌,倒像是一个有魄力、有想法、也想干实事的民营企业家。他牵头引入“万商联”,对安隆县来说,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。
但林风心中的那丝疑虑并未完全消除。刘斌是安隆本地人,他的父亲刘大海在本地经营多年,人脉关系盘根错节。刘斌选择在这个时候,如此大张旗鼓地推动这个项目,是否仅仅是因为商业考量?有没有可能,他也听到了什么风声,或者受到了某些暗示,想借此机会与他这位新县长建立更紧密的联系?
还有,江州那位副市长看似无意地提及,真的只是巧合吗?
这些念头在林风脑中一闪而过,但他没有表露出来。他需要更多的信息,也需要亲自观察。
“嗯,了解了。”林风点了点头,语气缓和了一些,“招商引资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,尤其像这种能带动片区发展、提升城市形象的大项目,政府一定要扮演好‘引导员’和‘服务员’的角色。既要以最大的热情支持,也要以最严谨的态度把关。”
他看向李长河,做出指示:“你们招商局继续按照程序,深入对接,把前期工作做扎实。特别是对投资方的实力、项目的可行性、潜在的风险,要做更细致的评估。遇到困难,尤其是政策层面、土地规划方面的难题,可以直接报给我。”
“是,县长!我们一定认真落实您的指示!”李长河连忙应道。
林风沉吟片刻,仿佛随口提起,但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:“这样,李局长,你安排一下。近期找个合适的时间,我见一见这位刘总。当面听听他对这个项目的具体想法和规划,也看看我们县政府能在哪些方面提供更有效的支持。”
亲自见一面,面对面地观察、交谈,是判断一个人最直接,也是相对可靠的方式。
李长河眼中闪过一丝惊喜,连忙答应:“好的县长!我马上和刘总联系,尽快安排!刘总要知道县长这么重视,一定非常激动!”
“嗯,去忙吧。”林风挥了挥手。
“好的县长,您忙。”李长河站起身,恭敬地鞠了一躬,拿着笔记本和材料,轻手轻脚地退出了办公室。
门再次关上。办公室里恢复了安静。
林风的目光重新落回那份意向报告上,眼神深邃。刘斌的形象,通过李长河的描述,变得具体了一些:一个本土的、有实力、有野心、也可能有想法的商人。
这是一个机会,也可能是一个考验。他需要亲自会一会这个人,看看他到底是真心想做事的“实干家”,还是别有用心的“投机者”。这关系到安隆县的发展,也或许,在更深的层面上,关系到他林风自己未来的棋局。
(第183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