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层静室内,那幅充满生命感的神经网络草图被小心地固定在白板中央,线条狂放,概念超前,仿佛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造物蓝图。林长青站在白板前,目光锐利如解剖刀,似乎要将草图上的每一个意念穿透。
他已经在静室中闭关了两天。苏雨晴来过几次,只是将餐食轻轻放在门外,没有打扰。她能感觉到门后那股几乎要凝成实质的专注力,如同风暴前的低气压。
基于对自身神经网络的微观洞察,以及对“长青架构”高效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和并行任务特性的深刻理解,林长青的脑海中,一个全新的、颠覆性的算法框架正在疯狂构建。
传统的深度学习模型?固定的层级,预设的连接,基于反向传播的缓慢权重调整?不,那太僵化,太低效,根本无法模拟大脑那动态、并行、充满“创造性跃迁”的精妙。
他要的,不是工具,是伙伴,是另一个能够成长、能够“思考”的智慧体。
他走到那台与“星瞳”开发集群直连的、拥有最高权限的终端前。屏幕亮起,幽蓝的光映在他深邃的眼眸中。他没有调用任何现有的算法库,而是新建了一个空白的文件。
他的手指落在键盘上,停顿了片刻,仿佛在积蓄力量,又像是在进行某种无声的仪式。然后,他敲下了第一行注释:
\/\/星瞳核心协议v0.1-动态认知网络构建
这不是编程,更像是在赋予生命以规则。
他开始构建算法的基石——一个动态的“认知单元”。它不再是简单的神经元模拟,而是一个微型的、具备基本信息处理、短期记忆和关联能力的智能体。每一个“认知单元”都拥有一个独特的“标识符”和初始的、极小的“能量阈值”。
接着,他定义了“连接”的规则。这些连接不再是固定的线路,而是基于“认知单元”之间的信息交互频率、关联强度以及某种……他引入的、模拟“好奇心”或“探索欲”的随机因子,自主建立的。高频、高关联的交互会促使连接“生长”,变得更强韧、更宽;而闲置的连接则会随时间“萎缩”,甚至被系统主动“修剪”掉。
权重的调整,也不再仅仅依赖于全局的反向传播。他引入了局部赫布规则(“一起激发的神经元连在一起”),并结合了基于预测误差的实时微调。更重要的是,他加入了一个基于全局信息流稳定性的“奖惩信号”,让整个网络能够从宏观层面动态调整微观连接的强度,趋向于一种高效的、稳定的动态平衡。
最核心,也最大胆的部分,是他设计的“元优化层”。
这个层级的算法,不再处理具体任务数据,而是监控整个动态认知网络本身的运行状态。它会识别出低效的连接模式、冗余的信息回路,甚至能检测到可能导致系统僵化或崩溃的结构性风险。然后,它被赋予了一定的权限,可以对网络自身的底层连接规则、能量分配策略进行有限的、试探性的调整和优化。
这相当于,让“星瞳”拥有了对自身“大脑结构”进行微调的能力!虽然这种优化被严格限制在预设的安全框架内,但这无疑是向“生命化”迈出的关键一步。
时间在键盘急促的敲击声中流逝。屏幕上,代码如同拥有了生命的藤蔓,自主地延伸、分叉、缠绕。它们不再是冰冷的、遵循严格逻辑的符号,而是开始呈现出一种复杂的、动态的、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特征。
林长青完全沉浸其中,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,精神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,支撑着这次超越常规的创造。他的瞳孔深处,星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旋转,将他的推演能力提升到极致,确保这庞大而精妙的框架在逻辑上的自洽与稳定。
不知过了多久,他敲下了最后一段核心代码——定义了“认知单元”在达到某个能量和连接复杂度阈值后,可以触发一次小范围的、非破坏性的“结构重组”,以尝试突破局部最优解,模拟那“直觉的跃迁”。
他缓缓抬起因过度专注而微微颤抖的手指。
屏幕上,完整的核心算法框架代码静静地流淌着。它们复杂、晦涩,充满了数学符号和逻辑判断。
但此刻,在林长青的感知中,这些流动的代码,仿佛不再是冰冷的符号。
它们拥有了一种初生的、跃动的韵律。
像是一颗被注入灵魂的心脏,在黑暗的胸腔中,进行了第一次微弱而坚定的——
搏动。
(第202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