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1章 荣耀背后的疲惫(1 / 2)

第181章无声的较量

官媒的背书如同给“长青科技”披上了一层无形的护甲,让之前那些蠢蠢欲动的明枪暗箭暂时收敛。然而,林长青和苏雨晴都清楚,这并非斗争的结束,而是转入了另一个更隐蔽、更考验耐心的阶段。理查德·伍德和他所代表的势力,绝不会轻易认输。

果然,几周后,一场“无声的较量”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悄然展开。

首先察觉到异常的是负责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副总裁刘明。在一次常规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政策研讨会上,他敏锐地感觉到几家具国际背景的投资基金代表,以及个别与海外芯片巨头关系密切的学者,看他的眼神有些异样。茶歇时的寒暄,也带着一种刻意的疏离和探究。

“林总,苏总,”刘明在回来后立刻汇报,“气氛有点不对。之前对我们‘长青架构’表示过兴趣的‘蓝海资本’,今天他们的负责人王磊,对我打了几句官腔,说什么‘自主创新固然重要,但也要考虑与国际生态的兼容性,避免重复造轮子’,还‘善意’地提醒我们,过度强调自主,可能会被国际市场视为技术壁垒。”

苏雨晴微微蹙眉:“这是开始从舆论和认知上给我们制造阻力了。”

林长青坐在办公桌后,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桌面,眼神平静无波:“继续说。”

“还有,”刘明压低了些声音,“我无意中听到两位高校的学者在讨论,提到我们‘长青一代’芯片的‘真实性能存疑’,说可能只是在特定benchark(基准测试)上做了优化,实际应用场景下的能效比和稳定性,未必如宣传所言。这些话……不像是空穴来风。”

“技术质疑……”林长青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,“这是他们的惯用伎俩。通过看似客观的学术讨论或行业分析,散布怀疑的种子,动摇潜在合作伙伴的信心。”

这种手段,比直接的封杀更阴险。它不直接切断你的供应链,也不发律师函,而是潜移默化地侵蚀你的声誉和信用,让你在拓展市场、寻求合作时处处碰壁,如同陷入无形的泥沼。

“需要我们出面做一些澄清或者公关吗?”刘明请示道。

“暂时不用。”林长青否定了这个提议,“对方散播的是模糊的质疑,没有具体指控。我们若高调回应,反而显得心虚,等于帮他们扩大了影响。现阶段,沉默是最好的武器。”

他看向苏雨晴:“雨晴,让我们的人,密切关注国内外主要科技媒体、行业论坛和学术圈子的风向,收集所有涉及‘长青科技’和‘长青架构’的讨论,尤其是带有倾向性的。同时,加快我们与国内几家主流终端厂商的测试合作进度,用实实在在的应用数据来说话。”

“明白。”苏雨晴点头,“数据和应用案例,是打破质疑最有力的铁锤。”

就在市场层面暗流涌动的同时,技术层面也传来了新的挑战。

深夜,“基石”项目组的核心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。王工顶着一头乱发,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复杂的架构模拟图,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。

“见鬼了……”他喃喃自语,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,调出另一组数据对比,“这个内存访问延迟的优化,怎么做到极限之后就再也上不去了?就像……就像有堵无形的墙挡在那里。”

新的完全自主指令集架构设计,遇到了第一个重大的理论瓶颈。在模拟测试中,其核心效能指标在达到某个临界点后,无论如何优化底层逻辑和流水线设计,都难以再有显着提升。这无疑给雄心勃勃的“基石”项目泼了一盆冷水。

“王工,还是不行。”一个年轻的架构师揉着发红的眼睛走过来,声音带着沮丧,“我们试了七种不同的分支预测算法,三种缓存结构,效果都不理想。这套新架构……是不是本身就有先天缺陷?”

这话声音不大,却在安静的实验室里引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。几个连续加班多日的工程师脸上,也露出了茫然和疲惫的神色。自主创新之路的艰难,远超他们的想象。

王工烦躁地抓了抓头发,没有立刻回答。他心里也憋着一股火,一股不服输的火,但技术上的壁垒实实在在,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
就在这时,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,林长青走了进来。他似乎是刚从某个会议出来,身上还穿着剪裁合体的西装,与实验室里随意甚至有些邋遢的技术氛围格格不入。

“林总!”王工和几位工程师连忙站起身。

林长青摆了摆手,示意他们继续工作。他走到王工的电脑前,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流和架构图。

“遇到麻烦了?”他问,声音平静,听不出情绪。

王工叹了口气,将遇到的瓶颈和团队的挫败感简要汇报了一遍,最后忍不住抱怨道:“林总,这自主架构真他娘的是块硬骨头!比优化‘长青一代’难多了!有时候我都怀疑,我们是不是在走一条根本走不通的路……”

林长青沉默地听着,没有打断。直到王工说完,他才微微侧头,看向屏幕上那个代表着性能瓶颈的曲线拐点。

他没有像在“芯海”车间那样立刻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,而是伸出手指,虚点在那个拐点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