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0章未雨绸缪
官媒的定调如同一声洪钟,震荡了外界,也彻底稳固了“长青科技”内部的军心。曾经弥漫在设计部里的那一丝对自主路径的怀疑和恐慌,被一股昂扬甚至带着几分骄傲的斗志彻底取代。每个人都清晰地认识到,他们走的这条路,不仅正确,更承载着超越商业层面的意义。
生产线在“芯海”昼夜不停地运转,将“长青一代”的设计图纸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芯片产品。虽然初期的良品率和产能还在稳步爬升阶段,但至少,制造环节被“卡脖子”的致命风险已经解除。国产EdA“华宇九天”在经过林长青的亲自调教和团队持续的适应优化后,也越发得心应手,设计迭代的效率逐步恢复甚至在某些定制化模块上超越了国外工具。
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。
但林长青并没有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。他站在自己办公室的巨大落地窗前,俯瞰着楼下依旧车水马龙的城市,眼神却锐利地穿透眼前的繁华,落在了更遥远、也更不确定的未来。
理查德·伍德那句“不可预知的风险”言犹在耳,之前的封杀是明枪,那么,接下来呢?对手绝不会坐视他们真正站稳脚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
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,苏雨晴端着一杯刚泡好的热茶走了进来,轻轻放在他的办公桌上。她顺着他的目光望向窗外,轻声问道:“还在想下一步?”
林长青转过身,接过茶杯,氤氲的热气稍稍驱散了他眉宇间凝聚的冷意。“只是在想,对方下一拳会打在哪里。”他的声音低沉,“制造和设计工具的封锁被我们初步化解,他们不会善罢甘休。”
苏雨晴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坐下,神色凝重地点点头:“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。目前我们的芯片虽然能自主生产,但性能完全释放,还需要搭载到终端产品上,经过市场和应用的检验。如果对方在终端市场,或者更上游的核心Ip、指令集架构层面做文章……”
“不是如果,是必然。”林长青打断她,语气肯定。他走到办公桌后,调出内部服务器上一份高度加密的产业分析报告,“你看,这是近三个月来,海外几家持有主流指令集架构授权的公司,对华业务许可审批周期的变化趋势。”
苏雨晴凑近屏幕,仔细看着那明显变得冗长且通过率显着下降的曲线图,心头一凛:“他们在收紧架构授权?”
“不仅仅是收紧。”林长青放大其中一个数据节点,“他们在增加附加条款,要求获得我们使用其架构设计的芯片的全部核心数据,包括后端设计细节。美其名曰‘合规审查’,实则……”
“是想窥探我们‘长青架构’的核心秘密,甚至为未来的专利陷阱埋下伏笔。”苏雨晴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窍,脸色微变。指令集架构是芯片设计的“地基”,如果这个地基是租来的,那么地主随时可以抬高租金、增加苛刻条件,甚至收回使用权。即便“长青架构”有很多创新,但目前仍部分兼容主流生态,无法完全脱离。
“这是一把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”林长青关掉图表,目光沉静地看向苏雨晴,“对方可以随时用这把剑,在我们产品推广的关键时刻,给我们致命一击。之前的封杀是硬摧毁,接下来的,可能是更阴柔、也更难防范的软绞杀。”
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。刚刚摆脱一场生死危机,另一场可能更加棘手的战役已然迫近。
“我们必须拥有完全自主、不受任何人制约的底层架构。”苏雨晴深吸一口气,说出了结论。这不是疑问,而是基于现状必然得出的判断。
“是。”林长青点头,他走到白板前,拿起笔,在上面写下了两个大字——“根基”。“‘长青一代’让我们站了起来,但要想真正奔跑,甚至飞翔,我们必须有自己的‘根’。这个‘根’,就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指令集架构,以及围绕它构建的、繁荣的软件生态。”
他转过身,目光灼灼:“这比造出一颗芯片更难,耗时更长,需要投入的资源更是天文数字。而且……在成功之前,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益,甚至会因为生态割裂而承受市场的质疑和压力。”
这是一条真正孤独、且布满荆棘的登天之路。
苏雨晴站起身,走到白板前,与林长青并肩而立。她看着那“根基”二字,眼神清澈而坚定。
“那就做。”她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,“从我们决定走自己路的那天起,不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了吗?无非是把‘备胎计划’做得更早,挖得更深。”
她侧头看他,嘴角勾起一抹浅淡却坚毅的弧度:“家里,有我。外面,你去闯。”
林长青看着她眼中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,心中那因为前瞻到巨大困难而泛起的微澜,瞬间平复。他不需要过多解释这个决策的战略意义和潜在风险,她懂。她永远是那个最懂他,也最坚定站在他身边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