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五下午的化学竞赛辅导课,气氛比平常的课堂要凝重些许。能坐在这里的,都是年级里在化学科目上拔尖的学生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隐形的竞争感。辅导老师姓郑,是一位戴着厚厚眼镜、学术作风严谨的中年教师,以擅长设计高难度题目着称。
今天,他在黑板上画下了一个复杂的晶体结构图,由多种不同大小和颜色的圆球通过线条连接构成,旁边标注着一些原子符号和键能参数。
“这是一道拓展题,”郑老师推了推眼镜,目光扫过台下或茫然或沉思的学生们,“涉及了晶体场理论和一些空间构型的知识,可能超出了你们目前的课本范围。但不妨试试,看看谁能最先理解这个结构的核心特征,并指出其中隐含的一个容易导致计算错误的关键点。”
题目一出,台下顿时响起一片细碎的议论声和翻书声。大多数同学连这个结构究竟代表什么物质都难以立刻判断,更别提找出那个隐藏的“陷阱”了。
苏雨晴坐在林长青旁边,秀眉微蹙,笔尖在草稿纸上尝试着画出立体构型,却总觉得难以准确把握那些键角和原子间距。
林长青的目光落在黑板上。几乎是在看清结构的瞬间,他脑海中的“星璇”便自发地轻微流转起来。那平面的图示在他“眼”中迅速被解构、重组,转化成一个无比清晰、精确的立体微观模型。不同颜色的圆球代表着不同的原子或离子,它们按照特定的规律在三维空间中排列,彼此之间的化学键如同透明的桥梁,能量流动的强弱在其中隐约可见。
他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和推导,天眼通赋予的洞察力让他直接“看”到了这个晶体结构的本质。他的注意力迅速聚焦在结构中几个关键的配位键上,尤其是其中一个连接着中心金属离子和某个配位原子的键。
在他的微观视野中,这个键的电子云分布呈现出一种极其细微的不对称性,这种不对称并非错误,而是该晶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固有特征,但它会显着影响整个晶体的场强计算。如果忽略这一点,直接套用标准公式,最终的能量计算结果会出现可观的偏差。
这,就是郑老师所说的“隐含的关键点”。
整个过程,从观察、解析到锁定目标,不过短短十几秒。在其他同学还在苦苦思索时,林长青已经了然于胸。
他没有像往常一样保持沉默。这次的问题涉及到了超越课本的、更本质的结构洞察,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。
他缓缓举起了手。
刹那间,所有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。郑老师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,这么快?他点了点头:“林长青同学,请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