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中国古代奇闻录 > 第1章 乱世驿站,风华寡妇

第1章 乱世驿站,风华寡妇(1 / 2)

崇祯年间,大明王朝的气数仿佛风中残烛,摇曳欲熄。关外建州铁骑虎视眈眈,关内李自成、张献忠等流寇肆虐纵横,烽火连天,饿殍遍野。朝廷政令不出京畿,各地军头拥兵自重,律法纲常崩坏如泥沙。在这人人自危的乱世,连接各地的官道反而成了一条条畸形的生命线,而沿线驿站,则成了这生命线上一个个短暂却至关重要的节点。它们比太平年月更为忙碌,吞吐着混乱的人流与信息,在绝望的底色上,涂抹着一丝畸形的繁荣。

七里驿,便是这京畿以南数百里官道上的这样一个节点。

它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荒芜的丘陵地带,背靠着一座光秃秃的、被当地人称为“黑风岭”的山峦,面朝那条被无数车马踩踏得坑洼不平、尘土飞扬的官道。驿站是一圈简陋的土坯围墙,围着一片还算宽敞的院子,几间灰扑扑的瓦房和更显破旧的茅草屋散落其间。一面褪了色的、边角破损的驿旗,有气无力地悬挂在门口歪斜的木杆上,每当北风呼啸而过,便猎猎作响,像是在诉说着无尽的荒凉。

院子几乎永远弥漫着一种复杂而浓烈的气味——新鲜与陈腐马粪的臊臭、干草与豆料的清香、大锅熬煮的粗糙食物味儿、劣质土烧酒的辛辣、还有众多长途跋涉者身上散发出的汗酸与疲惫的气息……所有这些味道混合在一起,被灶膛和烟袋的烟雾一熏,便构成了七里驿独有的、无法复制的“味道”。这味道浓烈得几乎有形有质,扑面而来,宣告着此地的属性:一个纯粹的、功能性的、鱼龙混杂的歇脚点。

简陋的厅堂永远是驿站最拥挤喧闹的地方。几张油腻腻的木桌旁,挤满了形形色色、南来北往的客人。

身着号衣、腰挂令牌的官差和信使行色最为匆匆。他们往往满脸风尘,灌下一碗浊酒,囫囵吞下几口食物,便急着换马赶路。他们带来的消息支离破碎,却又惊心动魄:一会儿是“潼关失守,流寇逼近”,一会儿又是“关宁铁骑大捷,斩首数千”,真真假假,虚实难辨,引得听者时而惊呼,时而叹息,人心也随之起伏不定。

更多的则是逃难的人群。拖家带口,面带菜色,眼神仓皇。他们裹挟着全部家当——几个破旧的包袱,或许还有一口铁锅,蜷缩在角落里,低声诉说着家乡如何被兵匪攻破,亲人如何离散,一路如何艰难求生。他们的故事往往大同小异,却个个血泪交织,听得人心情沉重。

人群中也不乏精明的商贩。乱世之中,寻常买卖难做,但总有人能从中嗅到商机。他们带着稀缺的盐巴、药材、乃至偷偷贩运的铁器,穿梭于危险地带,赚取着刀口舔血的利润。他们眼神闪烁,交谈声压得极低,时刻警惕着周围的风吹草动。

人声、马嘶声、骡马的响鼻声、杯盘碗筷的碰撞声、后院铁匠铺传来的零星打铁声……种种声音混杂在一起,沸反盈天,构成了一幅嘈杂而鲜活的乱世浮生绘。

而在这幅动荡喧嚣的画卷中心,却是一个女人。

她约莫三十上下年纪,穿着一身洗得发白却干净整洁的蓝色粗布衣裙,乌云般的发髻简单挽起,插着一根普通的木簪,再无多余饰物。然而,荆钗布裙难掩风流。她生得丰腴匀称,肌肤是健康的蜜色,一张鹅蛋脸上,眉眼尤其动人。杏眼圆润,眼波流转间仿佛总含着一段欲说还休的情意,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;鼻梁挺直,唇瓣丰润,不点而朱,时常噙着一抹看似爽朗却又意味深长的笑意。她腰肢纤细,走起路来步伐轻快,腰肢自然而然地轻微摆动,像风中柔柳,又带着一股山野般的活力,在这灰暗的环境里,宛如荒原上骤然绽放的一株芍药,明媚扎眼,吸引着几乎所有男性的目光。

她就是这七里驿的管事人,寡妇红姐。

五年前,她的丈夫,原来的驿卒,意外亡故,留下她和这间小小的驿站。一个年轻貌美的寡妇,独自支撑着这龙蛇混杂的营生,其中的艰难与酸楚,外人难以想象。关于她的闲言碎语,从未在这官道上停歇过。过往的男人,十个里头有九个,或明或暗,眼神里都带着审视与贪婪,言语间少不了试探与调笑,甚至不乏借酒装疯、动手动脚的腌臜之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