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灾兆初现,人心惶惶
天圣八年六月,汴河沿岸的麦子刚抽穗,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却悄然逼近。最先发现异常的是汴河村的张阿公——他在自家麦田里除草时,看到几只通体翠绿的蝗虫趴在麦穗上啃食,起初以为只是零星几只,可到了下午,麦田里的蝗虫竟多了起来,成片的麦穗被啃得残缺不全。
“不好了!有蝗虫!”张阿公慌慌张张地跑回村里,手里攥着一只被踩死的蝗虫,“大家快去看看自家的麦子,再不想办法,今年的收成就要没了!”
村民们闻讯纷纷跑到田里,看到麦田里越来越多的蝗虫,都慌了神。一个中年农夫蹲在田埂上,看着被啃坏的麦穗,急得眼泪都快掉下来:“这可怎么办啊?我家就靠这几亩麦子过日子,要是被蝗虫吃了,今年冬天全家都要饿肚子了!”
另一个农妇也哭哭啼啼地说:“去年漕运船翻了,我家男人没了,就指望这点麦子换钱给孩子治病,要是没了收成,孩子可怎么办啊?”
肖雯雯和刘破虏听到消息,也连忙赶到田里。看着成片的蝗虫在麦田里肆虐,肖雯雯心里一沉——她在时空管理局的资料里看到过,北宋天圣年间曾发生过多次蝗灾,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颗粒无收,引发饥荒。而汴河村的村民本就生活艰难,要是再遭遇蝗灾,后果不堪设想。
刘破虏看着被啃坏的麦穗,又想起村民们焦急的神情,紧紧攥住肖雯雯的手:“肖姐姐,我们快想想办法吧!不能让蝗虫把麦子都吃了!”
肖雯雯点点头,安抚道:“别慌,蝗虫虽然多,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肯定能想出办法消灭它们。我们先回村里,召集大家一起商量对策。”
二、急中生智,改良除蝗法
回到村里,肖雯雯召集村民们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开会。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,却始终想不出有效的办法——有的说用扑蝗网扑,可蝗虫太多,根本扑不过来;有的说用火烧,可麦田旁边就是茅草屋,一旦引发火灾,后果更严重;还有的说去求官府,可官府远在汴京城,等派来援兵,麦子早就被蝗虫啃光了。
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,肖雯雯忽然想起现代的“诱杀蝗虫”方法——蝗虫有趋光性,晚上会被灯光吸引,而且蝗虫喜欢吃含盐的食物。她眼前一亮,对村民们说:“大家别着急,我有个办法,说不定能消灭蝗虫!”
村民们纷纷看向肖雯雯,眼里满是期待。肖雯雯继续说:“第一,我们可以利用蝗虫的趋光性,晚上在麦田旁边点上油灯,再在油灯引,会飞到水盆里,菜籽油能让蝗虫浮在水面上,这样就能淹死它们。第二,我们可以把麦麸和盐混合在一起,撒在麦田周围,蝗虫喜欢吃含盐的麦麸,吃了之后会因为盐分过多而死亡。”
村民们听了,半信半疑。张阿公皱着眉头说:“肖姑娘,这方法真的有用吗?我们以前从来没试过。”
肖雯雯笑着说:“张阿公,现在情况紧急,我们不妨试试。就算不能消灭所有蝗虫,也能减少一部分,总比坐以待毙好。而且这些方法需要的材料都很常见,油灯、水盆、麦麸、盐,村里家家户户都有,不用花太多钱。”
刘破虏也连忙帮腔:“大家相信肖姐姐吧!肖姐姐很有学问,她的办法肯定能行!我愿意第一个去做!”
看着刘破虏坚定的眼神,又想到肖雯雯之前帮老船工解围的事,村民们渐渐放下疑虑,纷纷表示愿意尝试。
接下来,村民们开始分工合作:家里有油灯的,都把油灯拿出来;会木工的,连夜打造大盆;妇女们则在家准备麦麸和盐;年轻力壮的汉子们则负责把油灯和水盆搬到麦田旁边,布置诱杀点。
刘破虏也忙前忙后,一会儿帮着搬油灯,一会儿帮着混合麦麸和盐,累得满头大汗,却一点也不觉得辛苦。肖雯雯看着他忙碌的身影,心里满是欣慰——这孩子不仅学会了知识,还懂得了为村民们分忧,越来越有担当了。
三、夜战蝗虫,初显领导力
夜幕降临,汴河村的麦田里亮起了一盏盏油灯。昏黄的灯光在夜色中摇曳,吸引了无数蝗虫飞来。蝗虫扑向灯光,却不小心掉进杀点旁边,看到水盆里越来越多的蝗虫,都兴奋地欢呼起来:“有用!肖姑娘的办法真有用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