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晨读暮练,知识启蒙
自汴京城市集归来后,汴河村的茅草屋便多了几分热闹。每日天未亮,刘破虏便会早早起床,先将院子打扫干净,再去汴河边挑两桶水回来,然后等着肖雯雯教他读书。
肖雯雯没有直接教深奥的经书,而是从最基础的“天地日月、山水田禾”教起,每教一个字,都会结合北宋的生活场景讲解。教“河”字时,她会带着刘破虏去汴河边,指着流动的河水说:“这就是‘河’,汴河的水滋养了两岸的田地,也养活了靠漕运吃饭的百姓,你爹娘以前就是在这条河上干活。”
教“农”字时,她会拿出从田里带回的稻穗,让刘破虏摸一摸稻壳的纹理:“‘农’就是农夫,他们在田里种庄稼,我们吃的米、面,都是农夫们辛苦种出来的。你之前插过秧,知道种田有多累,所以要记住,每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。”
为了让刘破虏更好地理解知识,肖雯雯还从时空管理局的“历史物资库”里调来了一本北宋的《农桑辑要》手抄本,虽然大部分内容深奥,但她会挑选其中关于春耕、灌溉的简单章节,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刘破虏听。
除了文化课,肖雯雯还会教刘破虏一些实用技能。她用竹片做了一把简易的算盘,教他识数、算账:“以后不管是做货郎,还是当农夫,都要会算账,不然容易被人骗。比如你去买布,一尺布要五文钱,买三尺就要十五文钱,要是算错了,要么多花钱,要么少给钱,都会惹麻烦。”
刘破虏学得格外认真,每天晚上都会在油灯下默写白天学的字,还会用算盘反复练习算账。有一次,肖雯雯故意考他:“我们的货郎车里有二十个针线包,每个针线包卖两文钱,要是全部卖掉,能赚多少钱?”
刘破虏很快就拨着算珠算出答案:“二十个针线包,每个两文钱,一共能赚四十文钱!”
肖雯雯笑着点头:“没错,算得很准。以后要是我不在,你也能帮我看货郎车、算账了。”
刘破虏听了,心里美滋滋的,学习的劲头更足了。他知道,只有学好本事,才能像肖姐姐说的那样,保护她,保护百姓。
二、货郎生涯,体察民生
为了更好地完成民生观测任务,也为了让刘破虏接触更多的人、了解更多的事,肖雯雯经常推着货郎车去附近的村落叫卖。刘破虏则像个小帮手,跟在她身边,帮着递东西、收钱,偶尔还会学着肖雯雯的样子,吆喝两句:“针头线脑、胭脂水粉,便宜卖咯!”
每次去村落,肖雯雯都会格外留意百姓的生活状况,用藏在“《论语》”里的记录仪记录下来:
“天圣八年四月,汴河村以东的‘李家村’,约有五十户人家,大半以种田为生,少数人家兼做漕运船工。村里有一间私塾,只有十几个学生,大多是富家子弟,贫家子弟很少有机会读书。村民们每日的主食是粟米和麦饼,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肉。”
“天圣八年四月中旬,‘王家村’遭遇了小规模的蝗灾,部分麦田被蝗虫啃食,村民们正在用‘扑蝗网’捕捉蝗虫,官府也派了人来指导灭蝗,还发放了少量的救济粮。村民们说,要是蝗灾严重,今年的收成可能会减少三成。”
在叫卖的过程中,肖雯雯还会和村民们聊天,了解他们的难处。有一次,一个农妇买针线时,忍不住叹气:“今年的赋税又涨了,一亩田要交五升米,要是收成不好,交完赋税,家里就没多少粮食了。”
另一个船工模样的汉子接过话茬:“赋税涨了不说,漕运的工钱还没涨。以前运一趟粮食能赚一百文钱,现在还是一百文,可物价却涨了不少,一斤肉以前只要十文钱,现在要十二文钱,日子越来越难了。”
肖雯雯把这些都默默记在心里,整理成“北宋民生观测报告”,通过定位器传回时空管理局。组长林默在通讯器里回复:“这些信息很重要,补充了之前‘汴河漕运记录偏差’的细节,继续保持观测,注意安全。”
刘破虏也从这些聊天中,慢慢了解到百姓的疾苦。有一次,他看到一个贫家孩子因为买不起糖画,站在摊位前迟迟不肯走,便悄悄拿出自己攒的五文钱,买了一个小兔子形状的糖画,递给那个孩子:“给你吃,这个很甜。”
孩子接过糖画,高兴地说了声“谢谢”,蹦蹦跳跳地跑开了。肖雯雯看着刘破虏的举动,心里满是欣慰——这孩子不仅学会了知识,还保持着善良的本性,这比任何技能都重要。
三、漕畔冲突,初显担当
五月的汴河,正值漕运繁忙的时节。每天都有几十艘漕船在汴河上穿梭,将江南的粮食、丝绸运往汴京城。肖雯雯带着刘破虏推着货郎车去漕运码头叫卖,一方面是为了做生意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观察漕运的最新情况。
码头边格外热闹,船工们赤着胳膊搬运货物,漕运官差在一旁清点数量,还有不少小贩在码头边摆摊,叫卖声、号子声、船桨划水声混杂在一起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
肖雯雯正忙着给一个船工的妻子拿胭脂,忽然听到一阵争吵声。循声望去,只见几个穿着官差服饰的人正在和一个老船工争执,老船工手里紧紧攥着一个钱袋,脸上满是愤怒。
“你这老东西,竟敢私藏漕粮!”一个领头的官差指着老船工的钱袋,厉声说,“按规矩,漕船上的粮食必须全部上交,一粒都不能私藏,你私藏粮食,就是违反漕运律法,快把粮食交出来,不然别怪我们不客气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