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日天刚蒙蒙亮,汴河村的公鸡刚打了第一声鸣,院门外就传来了老夫妇的声音:“肖姑娘,起了吗?今日要去田里插秧,你们要不要一起去看看?”
肖雯雯正教刘破虏认“禾”“麦”二字,听到声音连忙应道:“张阿公、李阿婆,我们这就来!”她心里一阵欣喜——春耕时节正是观察北宋农业技术的好时机,之前在时空管理局资料里看到过北宋“龙骨翻车”“曲辕犁”的记载,今日正好能亲眼见证。
刘破虏听说要去田里,兴奋地蹦起来:“肖姐姐,我能帮阿公阿婆插秧吗?我以前在渡口看到过别人插秧,好像很好玩!”
“当然可以,但要小心别摔进田里。”肖雯雯笑着帮他整理好短褐,又从货郎车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竹篮,装上两块胡饼和一壶水,“中午在田里吃,别饿着。”
跟着张阿公往村外的田地走,沿途能看到不少农夫已经在田里忙碌。肖雯雯打开藏在“《论语》”里的记录仪,镜头对准田埂边的一架木质工具——那是一架“龙骨翻车”,由两个农夫踩着踏板,带动木链上的刮板转动,将汴河的水引到田地里。
“张阿公,这翻车真是方便,比挑水省力多了。”肖雯雯故意问道,一边观察一边记录,“这翻车是谁发明的?村里每家都有吗?”
张阿公擦了擦额头的汗,笑着说:“这是前朝就有的物件,不过去年官府派人来教我们改良了,现在踩起来更省力。我们村靠汴河近,大半人家都有,要是离河远的村子,还得用‘桔槔’提水呢。”
走到自家的水田边,张阿公从牛棚里牵出一头黄牛,牛背上套着一架曲辕犁。肖雯雯注意到,犁铧是铁制的,呈弧形,比西晋时期的直辕犁更轻便。张阿公扶着犁柄,黄牛慢悠悠地往前走,犁铧轻松地划破泥土,留下整齐的田垄。
“肖姑娘,你要是不嫌弃,也来试试?”张阿公见肖雯雯看得认真,笑着递过犁柄。
肖雯雯接过犁柄,试着扶着往前走——曲辕犁的重心很稳,即使是她这样没干过农活的人,也能勉强掌控。她一边走,一边在心里记录:“天圣八年汴河村,春耕使用改良型曲辕犁,铁制犁铧,牛力牵引,每日可耕田约三亩;灌溉用龙骨翻车,双人踩踏,每时辰可引水入田约十石。”
刘破虏则跟着李阿婆学插秧。他挽起裤腿,小心翼翼地走进水田,接过李阿婆递来的秧苗,学着她的样子,将秧苗插进泥土里。刚开始插得歪歪扭扭,还溅了一身泥水,却一点也不气馁,插坏了就重新拔起来再插,很快就掌握了技巧,插得又快又整齐。
“小虏真是聪明,比我家那两个小子学得还快!”李阿婆笑得合不拢嘴,“以后肯定是个能干的娃!”
刘破虏听了,心里美滋滋的,插得更起劲了。中午休息时,他坐在田埂上,啃着胡饼,对肖雯雯说:“肖姐姐,种田真辛苦,农夫们要每天早起干活,才能有粮食吃。以后我要好好学本事,让农夫们不用这么辛苦。”
肖雯雯摸了摸他的头,心里暗暗点头——这孩子不仅聪明,还懂得体谅别人,正是她希望看到的成长。
【新增】汴京市集:记手工业与市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