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世民这才缓缓开口,声音平静,却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:“看来,诸卿对此事,疑虑颇多啊。是否觉得朕在说笑?或是认为…秦族另有所图?”
他目光特意在那几个眼神闪烁的世家官员脸上停留了片刻,看得他们心头一凛,慌忙低下头去。
“陛下!”房玄龄适时出列,拱手躬身,声音沉稳地接口道:“臣等昨夜初闻此事时,亦如诸公般,震惊不已。然,秦王(秦哲)与秦杨先生深明大义,坦言此等关乎国计民生、军国命脉之器,长久掌握于私族之手,终非国家之福。唯有献于朝廷,由陛下亲掌,由朝廷专营,方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效,福泽亿兆黎民,巩固大唐基业!此乃秦族一片赤诚报国之心,天地可鉴!臣等感佩万分!”
“然!”杜如晦也立刻出列,声音铿锵有力地补充道,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:“正如诸公所虑!此等重器,交予朝廷,亦意味着责任重大!如何保密?如何高效生产?如何防止技术外泄?如何杜绝贪腐盘剥?此乃朝廷必须直面且必须解决之首要难题!绝非接收图纸便可高枕无忧!故而,陛下设立新衙,直属中枢,正是为了从根源上确保万无一失!”
房杜二人一唱一和,既阐明了秦族的“大义”,堵住了悠悠众口,又毫不避讳地点出了最大的风险与挑战,将压力直接抛给了整个朝堂!
李世民满意地微微颔首,接过话头,声音陡然变得无比严厉:
“玄龄、克明所言,正是朕之所思!此非儿戏!更非某些人心中所想的‘肥差’或‘利源’!此乃军国重任!朕今日将话放在这里!”
他猛地提高声调,目光如鹰隼般扫视全场,最终定格在武将队列前列的李孝恭身上:
“新衙安保之事,关乎社稷安危!朕决意——由河间郡王李孝恭!亲自挂帅!全权负责‘大唐将作监’一应防卫、保密、稽查之责!授其临机专断之权!可调动左右骁卫、百骑司配合!凡有窥探、盗窃、破坏新衙技术、物资、工匠者——无论其身份、地位、背景!一经发现,李孝恭可先斩后奏!格杀勿论!朕…只要结果!不问过程!孝恭!你可能为朕担此重任?!”
“嗡——!”
这道命令,如同又一记重锤,狠狠砸在所有心怀鬼胎之人的心上!尤其是那些世家官员,脸色瞬间变得惨白!
让宗室名将李孝恭亲自负责安保?还给了先斩后奏之权?!这…这简直是要打造一个针插不进、水泼不入的铁桶阵啊!陛下这是动了真格!绝非虚言恫吓!
李孝恭闻言,身躯猛地一震!他立刻大步出列,单膝跪地,抱拳轰然应诺,声音洪亮而充满军人的铁血之气:
“臣!李孝恭!领旨!定当竭尽全力,严守死防!必使新衙固若金汤!若有差池,臣…提头来见!”
“好!”李世民重重一拍龙案,“朕要的就是你这句话!起来吧!”
他再次环视群臣,语气放缓,却更加不容置疑:“至于新衙的具体筹建、工匠招募、生产管理等一应事务…则由尚书省牵头,工部、户部协同,弘文馆百家学者提供技术咨议。房玄龄、杜如晦总负其责。朕…给你们三个月时间!三个月内,朕要看到新衙正式投产!可能办到**?!”
“臣等遵旨!定不辱命!”房玄龄、杜如晦及相关各部主官齐声应道。
“嗯。”李世民点点头,最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:“诸卿…秦族已将最好的东西,交给了朝廷。接下来…能否接得住,守得好,用得妙…就看我等自己了。莫要…让朕失望,更莫要…让天下人,看了朝廷的笑话!散朝!”
“臣等恭送陛下!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山呼声中,李世民起身,拂袖而去。
留下满殿神色各异、心思百转的文武百官。
世家官员们面面相觑,眼神交流中充满了不甘、忌惮与重新谋划的算计。
寒门与百家代表则激动不已,仿佛看到了无限的希望。
而李孝恭则挺直腰板,目光锐利如刀,已经开始在心中盘算着如何布置那“铁桶阵”的第一道防线…
一场由李世民亲自导演的阳谋大戏,正式拉开了帷幕。朝廷与各方势力围绕着这新生的“国之重器”,即将展开新一轮的明争暗斗与权力博弈。而秦族,则成功地从漩涡中心抽身而出,将舞台让给了大唐朝廷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