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家底太薄,外面虎狼环伺,里面经验不足,摸着石头过河,一步踩空,代价就太大了。”
他抬起眼,目光锐利如昔,“你在香港这些年,见识了外面的世界,更带着……未来的记忆。这次回来,肩上的担子不轻,得多出力气。”
何雨阳微微颔首,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份厚厚的、装订整齐的文件,封面上没有任何标题。
他将其轻轻放在红木桌面上。
“爹,我明白。这是我根据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经济、科技发展趋势,整理出的初步建议。重点在产业布局、对外开放的节奏、金融风险防控,以及……一些我们必须提前抢占的科技制高点。”
他的手指在文件上点了点,语气笃定:“这里面任何一项技术落地,都足以让一个国家领先时代十年。”
何大清看着那摞文件,眼神复杂,有欣慰,更有沉重。
他知道这轻飘飘的几页纸意味着什么——那是儿子签到获得的,足以改变国运的瑰宝。
就在这时,书房门被轻轻敲响。何大清的秘书推门而入,恭敬地汇报:“老首长,何先生,邓办那边已经安排好了,请您二位现在过去。”
来了。
父子二人对视,眼中都闪过一丝精光。何大清起身,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:“走吧,让首长们听听,咱们能给这条改革之路,带来多少‘捷径’。”
红旗轿车行驶在长安街上,何雨阳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,低矮的楼房,巨幅的宣传画,朴素却充满干劲的人群……这一切,与他记忆中那个繁华、摩登的国际化大都市相去甚远,却更让他心潮澎湃。
曾几何时,他还是潜伏于暗处的“陈阳”,每一步都如履薄冰。
而今,他将以建设者的身份,亲手参与并加速这个伟大时代的到来。
中南海,一间陈设简朴却不失庄重的书房内。
邓先生穿着灰色的中山装,笑容亲切地迎上来,首先与何大清用力握手:“何老!好久不见,看你还是这么精神矍铄,我就放心了!”
何大清爽朗一笑,声若洪钟:“托国家的福,身子骨还硬朗!能看到改革开放的好时候,浑身是劲,还想再奋斗几十年哩!”
寒暄过后,邓先生的目光落在了何雨阳身上,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与赞许:“这位就是雨阳同志吧?果然一表人才!你在香港白手起家,把科创集团做得风生水起,名声都传到我们耳朵里了。年轻有为,更难能可贵的是,这份心系故土的赤子之心!”
“邓先生您过奖了,”何雨阳上前一步,不卑不亢,态度谦逊而尊敬,“科创的发展离不开时代机遇。如今国家需要,我回来尽一份绵薄之力,是责任,更是荣幸。”
落座后,茶水氤氲着热气。
邓先生没有过多寒暄,直接切入主题,语气坦诚:“雨阳同志,你是自己人,我就不说客套话了。现在我们的情况是,底子薄,经验少,思想也需要解放。对外开放怎么搞?产业如何发展?民生怎么保障?一大堆难题摆在面前。我们主张摸着石头过河,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,但也希望能有一些前瞻性的眼光,帮我们少走点弯路,避开些暗礁。”
何大清首先开口,他结合自己穿越前的经历和认知,更侧重于从国家战略和安全层面提出建议:“邓先生,我认为改革的核心,在于处理好‘稳’与‘进’的平衡。从……一些分析来看,单一的试点突破,容易造成区域发展失衡,可能拉大贫富差距。我建议采用‘梯度开放’策略——优先发展沿海几个条件好的城市,比如羊城、深圳、厦门,利用它们毗邻港澳、侨乡众多的优势,作为窗口和桥梁,积累经验后,再像波浪一样,一层层向内地辐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