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2章 去香港(1 / 2)

1971年的北京,春寒料峭,胡同里的空气依旧裹挟着压抑的尘埃。

何雨阳的停职通知来得不算突然,却也让他彻底断了在这座城市继续蛰伏的念头。

这几年,他低调行事,却没忍住那颗藏在谨慎之下的恻隐之心。

院里被批斗的老教授,他趁深夜送去粮食和药品;被下放的老工程师,他悄悄递去过技术图纸和保命的盘缠。

就连娄家散落在北京的旧部,他也通过隐秘渠道转去过钱财,帮他们渡过难关。

这些事做得极为隐蔽,可架不住时代的风声鹤唳。

有人举报他“私通反动分子”“资助异类”,虽无实据,却也足够让革委会找上门来。

停职审查的日子里,每天都有人上门盘问,翻箱倒柜地搜查,虽没查出任何破绽,却让何雨阳真切感受到,这座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,已不再是安身之所。

“内路太乱了,再待下去,迟早要出事。”何雨阳坐在灯下,指尖摩挲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,那是早年父亲何大清的老部下留在香港的联系方式。

他早就暗中盘算过退路,香港虽远,却时局安稳,更有发展的可能。

这些年,他借着低调钻研技术的名义,悄悄攒下了不少积蓄,还有空间里存放的娄家财物和自己的技术资料,足够他在那边立足。

托关系的过程比想象中更艰难。

他通过三层人脉,才联系上一位常往返于广州和香港的商人,对方要了高额的费用,才答应帮忙安排行程,约定在广州码头接头,趁深夜偷渡过去。

“路上凶险,查得严,只能带最要紧的东西。”商人的话带着警告,何雨阳记在心里。

收拾行李时,他格外谨慎。

几件换洗衣物叠得方方正正,塞进一个旧帆布包。

空间里早已存满了金条、银元、珠宝,还有他手抄的厚厚几册技术笔记和几张重要的人脉联系方式。

这些是他未来的底气。

他没有告诉母亲吕清心真相,只说“单位派去外地学习,可能要去一阵子”,看着母亲担忧的眼神,他强忍着心酸,叮嘱她“好好照顾自己,别操心我”。

最让他为难的是和何雨柱告别。

兄弟俩自小亲近,他不愿欺瞒,却又怕弟弟担心,更怕走漏风声。

那天晚上,何雨阳特意去了何雨柱家,屋里只他们兄弟两人,窗外夜色沉沉,连虫鸣都透着安静。

“老弟,”何雨阳给自己倒了杯酒,一饮而尽,语气尽量平淡,“哥最近心里闷得慌,想出去散散心,走一阵子。”

何雨柱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,抬眼看向哥哥。他太了解何雨阳了,沉稳内敛,从不是会为了“散心”轻易离开家的人。

结合这些年的时局和哥哥最近的遭遇,他心里隐约猜到了几分,却没有点破。“哥,去哪散心?多久回来?”

“还没定,走哪算哪。”何雨阳避开弟弟的目光,声音低了些,“家里就拜托你了。娘年纪大了,你多照看。”

何雨柱重重地点头,眼眶有些发热:“哥,你放心去吧,家里有我。外面不比家里,你自己要多留心,注意安全,有事一定想办法捎个信回来。”

他没有追问真相,只把满心的担忧都融进了这句叮嘱里。

兄弟间的默契,无需多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