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过人的钻研精神,他在机械研究院一路晋升,30岁出头就评上了高级工程师,成为院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。
可在1965年这个特殊的节点,他却刻意收敛了锋芒,活得格外低调。
他深知,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即将来临,那最危险的十年,容不得半点张扬。
在单位里,他从不参与派系纷争,只是埋头钻研技术,领导交办的任务总能圆满完成,却从不多说一句多余的话。
回到家,他把书房收拾得严严实实,书架上摆满了专业书籍和外文资料,都是他偷偷收集的宝贝。
他在等,等一个“改革开放”的时代到来,到那时,这些积累的技术和知识,才能真正派上用场,让他大展拳脚。
闲暇时,他会和何雨柱小聚,兄弟俩喝着小酒,聊着家常。“柱子,最近在单位少说话,多做事,别掺和那些是非。”何雨阳总能不经意地提醒弟弟,“未来几年,日子怕是不太平,咱们低调点,才能安稳度日。”何雨柱虽不完全懂哥哥的深意,却知道他看得远,总能听进去。
何雨阳还会悄悄给何大清写信,汇报自己的近况,也询问父亲的身体,父子俩在信里不谈政事,只聊技术、聊家人,却都明白彼此的牵挂与期许。
他的书房里,藏着一张手绘的机械设计图,那是他对未来的规划,在风雨欲来的年代,这张图纸成了他心中最坚定的光。
何雨水的名字,在四合院里渐渐少被提及——两年前,何大清一纸调令,把她送到了远在西北的部队,做了一名文员。
这并非惩罚,而是何大清的深谋远虑:他知道即将到来的风暴有多猛烈,雨水性子直,没经历过世事,留在北平难免被波及,送到部队这个相对封闭、单纯的环境里,既能让她历练成长,也能护她周全。
如今的何雨水,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娇生惯养的小姑娘了。
部队的生活规律而严谨,每天早上出操、整理内务,白天处理文件、收发信件,晚上学习理论知识,让她褪去了稚气,多了几分干练。
她穿着军装,梳着齐耳短发,眼神明亮而坚定,写字工整,做事利落,深得部队领导和同事的喜欢。
她每月都会给家里寄一封信,信里写部队的生活:“娘,这里的伙食很好,每天都有肉吃,您不用担心我;哥,我学会了骑马,下次你来看我,我带你去草原上跑一圈;爹,我在部队里读了很多书,也学了不少东西,以后一定能帮上家里的忙。”
字里行间,满是成长的喜悦与对家人的思念。何大清收到信,总会细细品读,然后在回信里叮嘱她:“好好工作,服从命令,照顾好自己,家里一切都好。”
他知道,自己的女儿,正在军营里,长成一个独立、坚强的姑娘,这是他作为父亲,能给她最好的保护。
1965年的春天,四合院的槐花开得正盛,香气弥漫在胡同里。
何雨柱在食堂里忙碌,许大茂和娄晓娥的争吵偶尔划破宁静,何雨阳在书房里默默积蓄力量,何雨水在远方的军营里茁壮成长。
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前行,看似平静的生活下,却涌动着时代的暗流。
他们或许不知道未来会面临什么,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守护着家人,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明天。
而那即将到来的十年风雨,也在不远处,悄然酝酿。